第776章 拉锯战局,弟子历练(求月票)
第776章 拉锯战局,弟子历练(求月票) (第1/2页)“不过,你说的也对,防人之心不可无。”
“传令下去,让前线各部稳扎稳打,不必贪功冒进。”
“巩固已占区域,广布眼线,严密监控大炎、‘明心寺’等势力的动向。”
他顿了顿,语气转而深沉:“同时,将赵国溃败之惨状、投降者所得之优待,刻意宣扬出去,尤其是要传到那些犹豫不决的势力耳中。”
“我们要让所有人明白,顺我者,未必昌,但逆我者,必亡!赵国,就是最好的例子!”
李云景最后说道。
“是!”
萧黯然心领神会,眼中闪过钦佩之色。
这位年轻的副掌门,不仅善战,更善谋势,始终掌控着大局。
“落魂坡”大捷与后续的狂飙突进,如同雷霆万钧的重拳,彻底将赵国打懵、打残。
然而,正如李云景所预料,当联军的兵锋席卷过半赵国疆土,深入其腹地后,战争的形态开始悄然发生变化。
联军,特别是李云景所负责的“神霄道宗”一路,推进速度明显慢了下来。
原因并非遭遇了强大的野战军团抵抗。
赵国的主力已在“落魂坡”和后续溃败中消耗殆尽。
停滞不前的局面源于更深层次的问题。
新占领的区域面积广阔,人口众多。
虽然前期投降者众,但要将这些地盘真正转化为可靠的战争基地,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治理、安抚、肃清残敌、建立秩序。
李云景派出的行政弟子和附属家族人员几乎达到了极限。
“神霄道宗”不可能一直派遣弟子到赵国来。
“横越山脉”的分部正在建设,已经划走了“神霄道宗”四分之一的修士。
“幽月国”是新的前线,同样有四分之一力量。
东海,南海,也是“神霄道宗”的势力范围,两大海域也有四分之一。
目前的总部“大明修仙界”极度空虚,连四分之一修士都没有了。
别忘了,在遥远的“罗浮大陆”萧家那里有一支“神霄道宗”奇兵,再加上其他各地的防御,“神霄山脉”几乎要被抽空了。
可以说“神霄道宗”山门里,除了各个山峰,堂口的执事,长老外,就剩下了庞大的内门弟子,外门弟子,杂役弟子了。
主力几乎都不在宗门。
遥远的赵国这里,“神霄道宗”已经尽力了。
宗门不可能在几十年中,就将“横越山脉”的资源转化,培养出几十万金丹境界,筑基境界修士。
战线深入赵国数十万里,后勤补给线的压力陡增。
虽然利用投降的赵国土著势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压力,但核心物资(如高阶丹药、阵法材料、精锐法器)仍需从“神霄道宗”乃至更后方的“元阳道宗”本土运来,路途遥远,易受骚扰。
可不是所有的赵国修士都投降了。
一些顽固分子在朝廷的组织下,在各个地方,各处交通要道,展开袭击,专门截杀修士和物资。
这种游击战,让“元阳道宗”,“神霄道宗”苦不堪言,甚至比两国决战还要凶险。
而且赵国东部多山峦、江河,易守难攻。
残余的赵国势力收缩至这些险要关隘,据险固守。
每攻克一处,都需要时间调兵、围困或强攻,无法再像之前那样闪电推进。
那一座座大阵林立,就算有顶级阵法师助战,也难以在短时间内攻破城池。
是以李云景直接下令,大军停止前行,就地展开清剿!
眼下铲除所有抵抗者才是最为关键的事情。
而另外一边,赤阳真君同样面临类似问题。
“天雄关”之后,虽再无大型关卡阻挡,但越是靠近赵国核心区域“天赵城”和“龙陵”,抵抗反而越发顽强。
赵国皇族拿出了压箱底的底蕴,动员了最后的死士和资源,每一城每一地的争夺都变得异常残酷,联军伤亡开始增加。
半年多的迅猛攻势后,联军东西两路大军,其兵锋最终在几条主要战线前逐渐停滞下来,与收缩防御的赵国残余力量形成了漫长的对峙线。
西线以赤阳真君代表的“元阳道宗”主力,受阻于“龙陵”外围的“磐石山脉”防线。
赵国集中了最后能战之兵,依托祖地龙气和大阵,构建了坚固的防御体系。
赤阳真君发动数次试探性攻击,皆未能突破,反而折损了些人手,遂下令暂缓攻势,围困为主,同时消化已占领的西部大片领土。
东线以李云景所部推进至“南离江”下游及“云雾沼泽”地区。
此地水网密布,瘴气弥漫,大兵团难以展开。
投降的刘琨等将领虽提供了帮助,但残余赵国水师和当地土著势力仍利用复杂环境进行抵抗。
李云景下令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主要精力放在巩固江南已占领的富庶区域,将其建设为前进基地。
这种对峙局面,恰恰给了外部势力反应和操作的空间。
“大炎王朝”和“明心寺”的使者开始更加频繁地出现在“天赵城”,虽然仍未公开出兵,但援助的物资、有限的“志愿”修士以及各种“顾问”开始悄悄流入赵国,帮助其稳定最后防线,拖延联军的脚步。
他们乐见“元阳道宗”和“神霄道宗”深陷赵国泥潭,不断消耗力量。
联军高层对此心知肚明。
赤阳真君与李云景通过传讯阵法进行了数次商议。
“师侄,看来赵国这最后几根骨头,比想象中难啃啊!”
赤阳真君的声音透过阵法传来,带着一丝疲惫但也依旧沉稳,“‘大炎王朝’和‘明心寺’的那些老鼠,开始偷偷给赵国递绳子了。”
“师叔所言极是。”
李云景回应,“急攻恐代价过大,正中了他们下怀。当下之策,我以为,应以‘固本’为先。”
“哦?细细说来。”
赤阳真君有些失望的问道。
本来他的意思是两大宗门,继续抽调宗门主力,一鼓作气,彻底灭亡赵国。
但是看李云景的意思,似乎打到这里,就觉得差不多了?
这可不是“元阳道宗”需要的结果啊!
只不过李云景不是下属,而是盟友的主事人,他必须给予足够尊重,允许对方说话。
“其一,巩固已占区域。”
“加快资源点开采,选拔降卒中可靠者加以整训,补充入辅助部队,让我宗精锐得以轮换休整。”
“其二,针对性地破袭。”
“组建精锐小队,由元婴修士带队,专门猎杀敌方派来的‘顾问’、截断其物资通道。”
“其三,攻心为上。”
“加大对赵国剩余疆域的舆论攻势,宣扬我方的宽大政策,揭露大炎、明心寺只是利用他们当炮灰的真实意图,加速其内部分化。”
李云景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在他看来硬碰硬,损失极大,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神霄道宗”也没有义务总动员,替“元阳道宗”打天下。
你“元阳道宗”出动了一部分主力,加上一群仆从军,打不下来赵国,那就和“神霄道宗”没有什么太大关系了。
“神霄道宗”出动的元婴境界真人,加上他在内,已经有十五人之多了,还有上百金丹境界长老,一千筑基境界修士。
这已经远超当初的承诺了。
“神霄道宗”做到了仁至义尽!
“嗯……有理。”
“那就依师侄之策。”
“我这边主力暂作休整,给你那边调拨一批资源,助你稳定东线。”
“破袭和攻心之事,由你统筹负责。”
赤阳真君沉吟片刻,“我们要让赵国和大炎他们都明白,我们打不动了?不,我们只是换种方式,让他们更难受!”
于是,战争的形态变得更加多维。
正面战场上,大规模的冲锋陷阵减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壕垒对峙、阵法互拼、冷箭暗袭。
而在看不见的战线,较量更加激烈。
李云景麾下的精锐小队神出鬼没,多次成功伏击了来自“大炎王朝”的物资车队和修士小队,甚至斩杀了一位“明心寺”派来的重要元婴境“顾问”,极大地打击了对方的暗中援助效率。
同时,各种流言、檄文、劝降信如同雪花般飞入赵国最后的控制区,动摇着其军心民心。
不断有小股赵军或地方家族偷偷与联军联系,商议投诚事宜。
对峙,并非静止。
它是一场力量的重新积蓄,是另一种形式的激烈博弈。
联军像一只巨大的蜘蛛,在不断消化吸收已捕获猎物的同时,编织着更致命的网,等待着对手露出破绽,或是自身发出下一波致命一击的时刻。
战线之上,一时寂静,却暗流汹涌,杀机四伏。
李云景站在刚刚平定叛乱的“风息堡”城头,眉宇间凝着一层化不开的忧色。
“李副掌门!”
“最新统计,我们控制的七十三座大小城池,每月需消耗中品灵石逾百万,各类疗伤、恢复丹药更是不计其数。”
“投降的赵军虽众,但整训、甄别需时,且人心未附,不敢尽用。”
萧黯然的声音在一旁响起,带着几分疲惫,“后勤线屡遭袭扰,上月至今,已有十七支运输队遇袭,损失惨重。”
李云景的目光掠过城外新立的坟冢,那里埋葬着不久前在清剿游击修士时战死的数十名筑基弟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