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襄公贻笑千年——泓水之战
宋襄公贻笑千年——泓水之战 (第2/2页)战争经过
宋襄公回国后,憋了一肚子气,他十分恨楚成王,也恨同楚成王一个鼻孔出气的郑国国君。于是,他决定先讨伐郑国。宋襄公于是不顾大臣公子目夷和公孙固的劝说,于公元前638年(周襄王十四年)夏,联合卫国、许国、滕国三国进攻依附楚国的郑国,觉得打一下楚国的看门狗,给主人看看宋军的实力,也为了争取中原的霸权。当时郑国已衰落,成为中原不大不小的一个国家,在楚国争霸中原中,依附楚国。楚成王为救郑率军攻宋。宋襄公遂由攻郑撤回宋国迎战。楚国在此有“围魏救赵”之意,当然这是战国那场战役的雏形。
后来,宋楚两军在泓水相遇。当时,宋军已先到泓水,并在北岸布好阵势,以待楚军,处于以逸待劳和半渡而击的有利态势。看到楚军来到南岸迅速列阵,宋襄公不以为意,他十分痛恨楚国不讲仁义的卑劣行径,于是想堂堂正正地在两军列阵中击败楚国,让楚国颜面尽失。从两军的实力来看,宋军接近千乘之军,楚军在千乘之上,两军数量有一定差距,但差距不大。但楚国长期在不断战争中壮大,又处于蛮荒之地中,楚军战斗力普遍强于中原承平已久的诸国。宋国是商朝后裔,秉持着商朝上国的心理,又无强兵富民的措施,军队在野战中战力与楚军有不小的差距。
但宋襄公看不到两军的差距,他一直遵守“不排成打仗的阵列不能开始战斗”的陈旧观念,这是夏商时期的战法。眼睁睁看着楚军有秩序地渡过泓水来决战。楚军也仗着人多,大白天强行渡河。公子目夷及相关将领纷纷请求出击半渡楚军,趁楚军半渡而击之。宋襄公满不在乎地对将领说:“待彼列好阵后,我要堂堂正正地击败楚军,一雪前耻,让楚蛮知道什么是正义的力量”。公子目夷及相关将领面面相觑,继而走出中军大账长叹,没想到宋襄公如此迂腐。
后来楚军在北岸从容布好阵势,虽然楚军经过渡河之疲劳,但泓水不像长江、黄河那样宽,不费劳力,渡河后楚军由于以前长期压着中原诸国打,所以气势较盛,急迫地想击败敌人。而宋襄公在看到楚军列好阵后才下令宋军攻击楚军。楚军在列好阵后迎向了宋军,于是两色军队迅速交织在一起。宋襄公满以为宋军会压制楚军,但在军队战力及人数都不及的情况下,宋军战死人数不断增大,包括楚军背水列阵,向死而生的士气也不断增大,于是宋军在不断地争斗中,士卒纷纷倒地,楚军虽有伤亡,但人数众多,一个阵亡随后的就会补上,给宋军的压力不断增大,最终在经过有一段时间的争斗过后,宋军伤亡不断扩大,并被压制地后退,宋襄公站在战车上满脸不可思议,喃喃自语,后来大队的楚军洪水般的冲杀过来,冲得宋军纷纷溃逃,宋襄公的大腿上也中了一箭,在几个忠心的大臣保护下,宋襄公才得以脱身。但此后一年一代仁义之君就此死去,宋国由此失去了争霸的实力。
战争影响
泓水之战中,宋襄公奉行“古板的仁义”,既不注重实力建设,又缺乏必要的指挥才能,最终覆军伤股,为天下笑柄。泓水之战后,楚国在中原的扩张已无阻力。在其后数年间,楚国势力一度达到黄河以北,直到晋楚城濮之战后,楚国的扩张势头才得到遏制。宋国在泓水之战战败后沦为春秋二流国家,宋国从此一蹶不振,未能在历史中发挥重要作用。
战争评价
泓水之战规模虽不很大,但是在中国古代战争发展史上却具有一定的意义。它标志着商周以来以“成列而鼓”为主要特色的“礼义之兵”交战正式寿终正寝,新型的以“诡诈奇谋”为主导的作战方式正在崛起。所谓的“礼义之兵”,就是作战方式上“重偏战而贱诈战”。它是陈旧的密集大方阵作战的必然要求,但是在这时,由于武器装备的日趋精良,车阵战法的不断发展,它已开始不适应战争实践的需要,逐渐走向没落。宋襄公无视这一情况的变化,拘泥于“不鼓不成列”“不以阻隘”等旧兵法教条,遭致悲惨的失败,实在是不可避免的。
在泓水之战中,尽管就兵力对比来看,宋军处于相对的劣势,但如果宋军能凭恃占有泓水之险这一先机之利,采用“半渡而击”灵活巧妙的战法,先发制人,是有可能以少击众,打败楚军的。当然在宋国臣僚中,也不是人人像宋襄公这般迂腐的。公孙固等人的头脑就比较清醒。他们关于乘楚军半渡泓水而击的方略和乘楚军“济而未成列而击”的建议,体现了“兵者,诡道”、“攻其无备”的进步作战思想,从而为后世兵家所借鉴运用。至于实践中以“半渡击”取胜的事例更是比比皆是,柏举之战中吴王夫概半渡击大败楚军就是典型一例。
宋襄公虽然被后人列为春秋五霸之一,但实际上他并没有真正的得到过诸侯霸主的地位,尤其是以中等国家的实力去想称霸诸侯的事情,就是不自量力,又没有齐桓公的威望和能力,能影响周边的几个小国已是不容易了,更何况与当时实力最强的楚国争霸,更是把宋国拉入了衰退的趋势。泓水惨败让后人对宋襄公贻笑千年,不听贤臣之言,因循守旧,不知变通,以古时的战争思想来应对不断变更的军事理念,失败是必然的,只是让宋国实力大损,再也没有争霸的实力。但是从另一面来说宋襄公的仁义,道德还是值得赞颂的。他能作为春秋五霸更多的也是从这点来评判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