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章 没几件真东西
第321章 没几件真东西 (第1/2页)秋风微凉,柳叶金黄。
大红灯笼随风摇晃,街上挂满了彩旗,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节庆的味道。
两辆车停在门口,几个人下了车,下意识的抬起头。
上下三层,灰墙绿瓦,大朱门楼。门头上挂着一块偌大的横匾:千金庐。
旁边还挂着一块竖匾:千金庐金属文物修复中心。
透过旋转门的玻璃,门厅里金壁辉煌,烁烁生光。
赵修贤指了指:“王教授,林老师,就是这儿!”
“地方不小?”林思成看了看,“老师,你来过没有?”
“没来过,但听过!”王齐志点点头,“在京城很有名气,算是排得上号的老字号。”
“时间确实挺久,差不多开了有二十年!”赵修能回忆了一下,“据说创始人是内务府造作办的匠师,但我没打过交道。”
“你听他胡吹,咱妈都不敢说是内务府匠师。大哥你再算一算,老太太多大岁数,他这店才开了几年?”
赵修能摇摇头,“压根和宫廷不沾边,也就民国时期的京城老手艺人。要说手艺有多高,也还行……”
一句也还行,林思成就有了大概的判断:手艺算不上顶尖,但够用,主要是噱头足,宣传的好。
说着话,迎宾迎了出来,梳着元宝挽髻,穿着开叉到大腿根的旗袍。漂亮倒是挺漂亮,皮肤也挺白,也挺复古,一股浓浓的民国风。
就是冻得打哆嗦。
赵修贤自报身份,迎宾把几人领进了店,又往二楼领。
赵修能“呵”的一声:“架子挺大啊?”
严格来说,他们是来帮忙的,但老板没出面不说,连个掌柜的也没见到,感觉有点不尊重人。
赵修贤自嘲似的笑了笑:“都是扒散头(修复文物),但咱生意没人家好,名气没人家大,自然就有点轻视。”
“你别扯我,要怪只能怪你本事不济!”
“老大,这话我就不爱听了:一年到头,我才补几件?”
赵修能“嗤”的一声:“废话,就你那半瓶不响的手艺,也得有人敢找你补才行!”
赵修贤直撮牙花子。
林思成倒是无所谓:帮忙是假,来找东西才是真,没必要太计较。
暗暗转念,他又四处打量。
展厅挺大,装修的古色古香,博古阁上摆满了物件。
金包玉,银带钩、錾花执壶、鎏金茶具。更有累丝金银、掐丝铜器。
都是仿品,应该是店里自己仿的,乍一看,金光闪闪,亮的刺眼。但仔细一看,工艺只能算一般。
林思成估计,这些应该是徒弟的手艺。以斑窥豹,师父的手艺肯定要高一些,但确实如赵修贤说的,算不上顶尖。
边走边看,几人上了二楼。工位式的隔间,十几个男女戴着头灯,正在修东西。
四周是仪器室,挺齐全:激光清洗、电镜探测、显微式操作台。
一位四十岁左右的男人迎了上来,和赵修贤握了握手。
“赵总!”
“老板有点面生,贵姓?”
“李建生是我师父!”
男人回了一句,然后左右打量。
他先看了看赵修能,又看了看王齐志,眼神压根就没在林思成、赵大赵二的脸上停留。
“赵总,哪位是师傅?”
感觉直接介绍林思成,有点儿显眼,赵修贤挨个指了指:“这三位都是!”
三位?
男人才发现,虽然岁数最小,甚至比后面那两个明显就是跟班的男的还小,但林思成却站的最靠前。
顿然,眼中闪过几丝古怪:赵修贤,你开玩笑呢?
只是在心里想了想,男人没说什么,指了指一旁的独立工作间:“咱们先看东西!”
“好,看东西!”
随后,几人进去,男人让学徒拿东西。
赵修能和王齐志对视了一眼,表情有些玩味。
到这会了,男人都没介绍一下,更没问哪位贵姓。甚至于,连杯水都不倒?
这压根就没把几人当回事,准备敷衍一下就送客。
也就不是真来帮忙修东西的,但凡是,两人保准架起林思成就走:就这个屌样,我给你修个寄吧?
当然,也因为他们是同行,而且这家店在业内的名气和规模都要比赵修贤的百缯斋高的高,下意识的就会轻视。
如果换成顾客,肯定不会是这副嘴脸。
暗暗转念,三个小伙抱进来了几口匣子,放到了桌子上,男人又抱了抱拳:“有劳!”
这个最后的抱拳就挺有意思,翻译一下:有本事就上,没本事就走人。
赵修能瞪着眼睛:老二,你怎么办的事?
赵修贤一脸委屈:你催的这么急,难度又这么高,想打问到有用的信息,不就得想点办法,受点委屈?
上赶着来给人帮忙,还不谈报酬,关键的是上手的师傅还这么年轻,搁谁都得想一想:这能有几分真本事?
轻视在所难免。
看兄弟俩对着眼神,林思成微微摇头:这事还真不赖小赵总,哪怕今天放了空炮,和马山、易县的那座墓没关系,都得好好感谢一下。
他示意了一下,赵大打开皮包,赵二拿出手套递了过来。方进则是把他常用的一些工具拿了出来。
林思成仔仔细细的戴好,对面的男人愣了愣:搞半天,这还真是个大师傅?
架势倒是挺足,但看面貌,也就二十出头。这个年龄在这个店里,当学徒都不够格,也就抹抹灰、扫扫地,管理管理库房。
但东西已经拿了过来,先让他看两眼,看他能不能看对。至于修不修,看了再说。
转着念头,林思成打开了第一口盒子,把东西拿到了手中。
是一樽嵌宝石错金和田玉熊,东西不大,玲珑别致。玉质不错,工艺更好,典型的清代宫廷内务府玉作坊的手艺。
土沁虽不重,却一眼生坑货,挖出来也就两三年。
所以时间首先就对不上,再看土锈,明显出土于干沙坑墓。陕、甘、宁、晋,乃至内蒙、XJ都有可能,甚至出土于河北北部都有可能,唯独不可能出土于燕山以南的保定。
大致鉴了一下,林思成玉熊把翻了过来。
应该是受过外力破坏,这半边金箔消失殆尽,宝石一颗不剩,玉面坑坑洼洼,左一个坑右一道槽。
修复难度不小:玉面好补,拿和田玉磨粉填平就好。宝石也好嵌,绿松石、红玛瑙,都是比较常见的东西。
唯一有难度的是错金:原有的阴槽已破坏了个七七八八,必须填好后在原来的地方重新刻槽,然后再嵌金箔。
难点在于槽形必须刻成上窄下宽的燕尾槽,而且底部必须有供金箔卡边的回钩槽,不然贴上去没几天就会掉。
如果是原器,那自然好刻。但这里是后补的玉石粉,和原器玉石之间的膨胀系数差异很大,一个不小心就会崩茬,整只玉熊崩成好几片也不是不可能。
林思成琢磨了一下,把玉熊放了下来:“能补,就是比较费功夫!”
男人愣了一下,“哈”的一声:你看清楚了没有,你就说能补?
之前他以为,赵修贤怎么也算是行家,敢把人领过来,手艺多高不好说,但多少有点眼力。
搞半天,是个外行?
别看这玩意小,好像也挺简单,但店里能补、会补的不超过三人。
别说你个毛都没长齐的小子,你问赵修贤,他看明白了没有?
男人顿时就不想说话了,摆了摆手,让店员把玉熊收了起来。
林思成大致能猜到,但并不在意,又打开第二口盒子。
刚拿到手里,他眼睛一亮:金累丝嵌松石盘?
乍一看,就一只金盘,但只有凑近看,或是拿放大镜,才能看到这东西有多精美,工艺有多复杂:
盘壁不是平的,而是金丝累织而成,薄薄的一毫米,足足累了五层卷草纹。
每一朵纹饰都有多达数十、孔距只有半毫米的六边型蜂窝构成,每一个蜂窝,都由直径只有零点一毫米的金绳织成。每一根金绳,又由八根金丝绞成。
算一下,每根金丝有多粗?
做工精细还是其次,关键在于工艺难度:光是框架编织,每层至少三百朵卷草纹。必须要将这么多纹饰编的一样大小、一样立体,然后层层累加,逐层焊接。
然后,再于累丝中嵌入宝石,之后以金片包边,錾刻花纹。
就这么一只碗,三五个匠师通力合作,需要的时间至少以“季”计。别说是纯金丝,哪怕是竹丝编的,也美到极致。
所以,好多古董之所以贵,并不是放了好多年才贵,而是刚造出来的时候就贵。
但可惜,这只不是。
虽然是纯金丝,宝石也是真宝石,卷草纹、蜂窝、乃至金绳粗丝一般无二,精细到不能再精丝,却是一只现代的仿品。
说直白点,累丝是用电脑编程,机器编的。
包括损坏的部分也是人为造成,林思成盲猜一下:应该是收边的部分没办法用机器,造这只碗的人又没那个手艺,就只能故意搞破坏,索性弄成一只残器。
如果是现代工艺品,顶到天几千上万。但如果是真品,别说只是破了边,哪怕只剩半只碗,也值五六十万。
大致一瞅,他顺手一放:“这只不需要补!”
男人顿住:“为什么?”
林思成言简意赅:“赝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