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七节 夜探山寨
第一章 第七节 夜探山寨 (第1/2页)“我们现在有三万多两银子,如果剩下的七千两白银用铜钱抵行不行?”
李皑实在不明白舒文清为什要扯这个问题,但现在需要凝聚所有力量救人,还是非常耐心地解释:“数量也很大。但好在银两占大头,应该勉强说得过去。毕竟这么大的银两数,凑齐非常不易。”
舒文清点点头:
“我们哥几个银子没有,铜钱有一些,都还在湖边宅子里。要不,剩下的我们来想办法。反正,尽一切可能救人!”
李皑几兄弟,包括李煲,管家都惊愕的看着舒文清。传说他们几个可是身无分文来到这里的,怎么转眼就有这么一大笔财富!
李皑将信将疑地问:
“舒先生不是说笑吧?”
“李家主,我们是诚恳的。这么大的事,岂敢当儿戏。”
李皑简直喜从天降,一个无解的问题,居然这么容易就解决了。而且还是意想不到的人帮忙解决的。
他几乎是冲过来,双手抓住舒文清的手:
“舒先生,这叫我李家怎么感谢啊,一而再,再而三地帮助我李家,这大恩如何报答!”
这真是救命的大恩。
可其他人对“一而再,再而三”的说法就不明白了。
“李家主客气了。我们走投无路时,是您收留了我们,这才是大恩大德。”
这个说法其他人倒是认可的。
舒文清本想说这里面本身还有行之的一份,话到嘴边又咽回去了。
显然,李炎并没有将这事告诉李皑,否则前面那些问话他就应该猜到自己的意思,现在看样子他并不知情。要是当众说出来,就节外生枝了。
筹措赎金的事完成后,李皑松了一口气。约定三天后烦请大家将银两归集到一起,由李皑府中管家保管。而后大家就散了。
舒文清和赵鸣刚要告辞,李皑就留下他。
“舒先生,这次你们几个又出力又出钱,老朽不敢以一句谢谢来了事,大恩不言谢!”
“李家主,我们和行之是兄弟,炙儿自然也是自家兄弟,再说客气话就见外了。”
“既然说到不客气这话,那老朽就旧事重提,湖边的宅子,算是我送给行之结拜兄长的,行不行?”
好嘛,自己的话将自己给绕进去了。
“当前最要紧的是将炙儿救出来,其他事咱们缓缓。”舒文清只有缓兵之计这一招了。
“那好,咱们就这么说定了。”
刚说完,赵鸣问道:
“我们要不要将厚直他们俩招回来?”
李皑还没回答,舒文清先说道:
“这个暂缓。但是必须将今天的情况尽快告知他们,后面如何行动,由他俩自行决定。”
“嗯,舒先生所言甚是。只是还要辛苦他们俩。”李皑表示同意,他还是对匪徒的信用不是特别放心。有林杰在外见机行事,及时通报情况,防止对方耍阴谋诡计,将人救出来的成算肯定更大一点。
李炎刚准备出去落实舒文清的安排,李煲却叫住他:
“等等。父亲,舒先生,定远,行之,你们看看炙儿的这封信函。”
他将李炙的信函展开,摆在桌子上,其他人都凑过来。
看了一会儿,都没看出啥名堂,就不约而同地抬头望向李煲。
“刚才一直在琢磨这三封信函。你们看,炙儿这封,他在信上写道‘今天早上我们还吃了水豆腐和汆油馃。’”
大家还没看出问题。
“汆油馃只有一个地方的人会做。”
“白马镇!”
“白马镇!”
这个两声惊呼是李皑和李炎父子发出的,舒文清和赵鸣一脸懵。
“你的意思是,炙儿他们并没有在狮背山,而是在白马镇,或者离白马镇很近的地方?”李炎马上意识到自家兄长的意思。
“对。”
“那为什么不在狮背山?在匪巢不是更安全?也就是说他们在白马镇有一个窝点。”李炎喃喃自语,
“不行,我得尽快将这个情况告知厚直和余夫兄长。”
炙儿传递的这个信息绝对是他精心设计的,心思巧妙,不露痕迹。在这种情况下,得有多么沉着机智才能想到做到这些。而自己真笨,一点没有看出来。幸亏兄长领会了!
其他人也是被李炙的机智惊到了。
李皑是对这个小儿子越加心生怜爱,等他回来,一定要好好培养,成为李家未来的骄傲。
舒文清则在心里叹息,这些世家能传承数百年不衰是有道理的。同时非常欣慰,进一步确认选择李家作为盟友的正确性。有这些优秀的人才,未来李家将无比辉煌,自己的事业也有更大助力。
赵鸣暗叫妖孽呀,才十四岁!
“行之,这三封信函抄录一份,原件送去厚直和余夫。”李皑吩咐道。
“我马上去办。”李炎很想自己亲自送去,但,这里离不开呀。
小镇外破庙里。
林杰和胡卫华的态度起到了作用。
年长者适应了亮光之后,慢慢收回手:
“两位好汉,我们俩只是讨口饭吃,什么都不知道。”
“我们俩尽顾着赶路了,饭也没吃,我们能不能问你们讨口吃的?”胡卫华看起来还是和善一点。
“好汉笑话了,我是个老叫花,他是个小叫花,这两天镇子发生了意外的事,我们一整天没讨到吃的,哪里有吃的给二位。”老叫花胆怯的回答。
“你们聊着,我去周围搞点吃的。”林杰转身就出了破庙。
胡卫华说的是实话,他们真饿了。
本想在镇子里买些吃食,谁知整个镇子都不欢迎他们。
“哦,发生了啥事?”
老叫花犹豫了一下,还是打算说:
“前天晚上来了一伙人,堵住镇子出口,挨家挨户抢劫。”
“来了多少人?”
“不知道,可多了。当时我们俩在庙里,镇上的惨叫声都听得到。”
“这个镇子叫什么?”
“白马镇。”
“有多少户人家?”
“九十三户。”
“这么这么清楚。”
“我们上半年来这个镇子的,靠每家每户施舍过日子,哪里能不清楚。”
“你们长期在一个地方乞讨,人家不会赶你们走?”
“我们会帮他们干点活,挑水,捡柴,倒马桶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