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453章 死他每一步!
第一卷 第453章 死他每一步! (第1/2页)港督府门口,高乔浩站在记者的聚光灯下,对外宣布了【居者有其屋】被港督认可和接受的最终结果后,各大报社的记者,立马便第一时间,将消息传了回去。
电话线那头,各大报社里接讯的这些资深媒体人也全都不可思议,没想到港督真的答应了与小林天望的合作。
《南华早报》总编办公室里。
“居者有其屋?!麦理浩点头了?!
快!快去核实!立刻向港府新闻处、布政司署确认!
加号外!标题要爆炸性——‘港督府联手小林!十年居屋计划破土,置地扛鼎民生巨担!’
副标题打‘麦理浩爵士首肯置地提案,百万‘笼民’或见曙光!’
内容基调要官方、正面,强调政企合作模式创新,解决社会顽疾的决心!”
《星岛日报》编辑部这边,接到消息后,也全都炸开了锅。
“疯了!那小林天望真把天捅了个窟窿!
‘居者有其屋’竟然不是放嘴炮?!还让麦理浩接了招?
快!把预备好的那些‘居屋对市场冲击’、‘对英资财团影响’的分析稿全拿出来,配这则消息!
号外标题‘小林撼动港岛地产格局!政商联手推‘居屋’,小业主忧心忡忡!’
内文要点名质疑小林动机——是为了名声?还是捆绑政府资源?置地的钱袋子够不够深?”
左派《大公报》编辑室,也同样开始议论纷纷起来。
“港督点头了?哼!说到底还是被小林先生逼到墙角,不得不做个姿态出来!
但这也确实是进步!
大标题:‘同胞欢呼!小林同志‘居屋’计划初战告捷,殖民政府罕见低头!’
导语要点明——这是港岛广大民众特别是底层劳动阶层长期斗争、生活困苦倒逼的结果!
再猛夸小林先生,点名小林先生是华资良心代表!
号外要突出压迫与抗争、曙光初现的对比!”
《东方日报》头版工作室,同样也都兴奋与激动不已,毕竟对于报社而言,这样劲爆的大消息,就意味着报纸的销量啊!
“劲爆!惊天大逆转!小林财技通神,连麦督都买他账?!
号外标题一定要够猛够俗——‘全港疯了!小林生赢家通杀!港督亲自盖章‘人人有屋住’,置地赢名声还赢尽民心!’
内容?还用教?深挖小林生怎么收服麦督,暗示有交易或威胁,推测小林生怎么在楼市上另辟蹊径再捞一笔!
八卦一点!煽动一点!小林生今天吃饭吃什么都给我猜出来博个彩头!”
至于林火旺自己旗下的《亚洲日报》编辑部,却是早就已经被高乔浩安排了下去。
“快!按预案执行!
头版号外:‘居者有其屋:从构想到共识——置地集团积极推动社会共益获港督府初步认可’。
内文基调:严谨中立,强调信息源,详细复述计划核心目标——以可负担价格,协助合资格中低收入家庭实现购房安居梦。
重点在于描绘计划的‘希望之光’属性:这是一次将大型商业集团资本力量与政府公共管理职责相结合,尝试缓解底层民众‘望楼兴叹’痛点的积极努力。
行文避免过度颂扬小林个人,集中于计划的公共价值和社会意义。”
几大报纸的疯狂,也使得印刷厂的机器在入夜后再度轰鸣,比白天还更加疯狂。
一份份带着浓浓油墨香气的加刊号外,新鲜出炉,立马就被报贩们疯抢,迅速抛向港岛的大街小巷、茶楼饭肆、写字楼宇、劏房唐楼……
有电视看的人毕竟是少数,大部分港岛民众接收消息最普遍的途径,还是这些便宜的报纸。
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人,在今天傍晚,全都被这则“居者有其屋”落地合作的消息撞得心潮翻涌,并且是神色各异。
在某个深水埗唐楼底层隔板“笼屋”,昏暗的灯光下,油渍斑驳的桌上摊开一份《大公报》号外。
老王头粗糙的手指一个字一个字划过“同胞欢呼”和“曙光初现”的大标题,那每时每刻都是布满血丝的眼中有浑浊的光在闪动。
“供…供应屋?”他沙哑地问读报的邻居后生,“是不是说,我们这样的……也……也能有自己名下的…一个蜗居?”
声音里带着不敢置信的颤抖,还有着那一丝压在心底数十年的渴望,毕竟像他这样干苦力活的,手底下省吃俭用,这么多年虽然存下不少钱,但是却压根跟不上港岛房价上涨的速度。
看着越来越贵的港岛房价,老王头早就已经放弃了买房置业的想法了。
邻家后生却是激动地点头应道:“王伯!就是这个意思!报纸上说,小林先生替我们穷苦人出头了!政府也不得不答应了!有希望了!”
周围几个同样挤在狭小空间里的住客,脸上第一次褪去了麻木,低声议论着。
他们都和老王头一样,逃难到港岛这么多年,唯一的心愿就是能用自己的房子,但这些年却离这个目标越来越远。
却是没想到,原本和他们没有丝毫关系的小林天望,竟然为他们争取到了这般的希望曙光来。
中环写字楼刚加完班的职员区。
茶水间的复印机上,赫然压着一份《南华早报》号外。
“真的假的?政府牵头了?”
“小林好手段啊!”
几个西装笔挺的白领端着咖啡杯围看议论。
“总算有点动静了,租楼租金年年加…”
“是好是坏还不知道呢!”
也有人泼冷水,拿起《星岛日报》号外指着上面的分析,“你看,星岛说了,供应量大增,短期楼价肯定受压,我们辛苦供着的小单元怕是要贬值。
这小林生搞这么大个计划,谁知道是不是另有所图?他置地手里大把地皮,左手低价拿‘居屋’政策地,右手高价卖豪宅,两头赚?我总觉得没那么简单。”
几个人闻言也是认可地点头,刚刚的那些兴奋劲立马就冷却了下来,他们反而开始担忧自己那点辛苦积攒下来买成房子的“资产”会因此而缩水。
铜锣湾街角报摊旁,卖鱼蛋的陈伯刚收拾完摊子,擦着手接过报贩塞来的《东方日报》号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