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9章 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诞生(第一更,求订阅)
第2249章 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诞生(第一更,求订阅) (第2/2页)他们是世界第二了。
什么汽车啦,家电啦,甚至就连“X晶体”的出口,在王志恒的耳中听来,都是如此让人难以置信。
阳光透过阳台的推拉门,照进来,在地板上投下块长方形的光斑,冷气机嗡嗡的吹着冷气。那桶海鲜味的泡面在冷气中凉得很快,油星在汤面结出层薄膜,王志恒依旧保持着低头的姿势,他的心里充斥着的震惊,同样也是前所未来的。
……
两天后的傍晚,热带的夕阳把天空染成橘红色,王志恒走进那家悬挂着“金陵烤鸭”的餐厅时,额头上已经沁出了细密的汗珠。
餐厅里挂着红灯笼,空调凉风呼呼地吹着,驱散了室外的燥热。靠窗的位置,几个熟悉的身影已经坐在那里,都是和他一样的交流学者,在永宁的只有他们六个人,不过都在不同的机构。
每隔一两个月,他们都会聚一次,当然费用了平摊。
“来得正好,刚才还说你什么时候到呢。”
在永安钢铁公司的张教授挥了挥手,把菜单推到他面前:
“今天必须点个硬菜,庆祝咱们难得聚齐。”
“都到了这了,肯定是烤鸭了……”
王志恒笑着坐下,有些口渴的他刚拿起茶杯抿了一口,旁边的李雪梅就迫不及待地开口了:
“王志恒,你看新闻了吗?SEA居然是世界第二了!我到现在都觉得像做梦。”
她的声音不大,却让桌上的气氛瞬间凝重起来。众人纷纷点头,七嘴八舌地议论开。
“可不是嘛,我当时正在实验室整理数据,听隔壁办公室的人说的,还以为他们搞错了。”
“苏联那可是超级大国啊,怎么说超就超了?太难以置信了。”
王志恒没说话,只是从背包里拿出那台费德-5照相机,手指在冰凉的金属机身上轻轻摩挲着。这台相机是他去年在旧货市场淘的,虽然机身有些磨损,而且在这里的人看来,它的做工粗糙,但是却比国内的沪海、海鸥之类的相机好多了。
因为价格低廉,苏联相机在这里倒也挺受人欢迎的,不少喜欢摄影的小学生和爱好者都喜欢用它来练习。不过,很快,他们就会因为种种原因将其淘汰,所以,在二手市场上,这样的苏联相机有不少,只需要几块钱就能买一台。
对于一直渴望拥有一台自己的照相机的王志恒来说,他自然不会错过这样的机会,毕竟,这仅仅只需要几块钱。
如果是在家里的话,不仅需要一两百块钱才能够买到一台照相机,而且需要几张紧缺的工业卷。
而在这里的二手商店中,它的价格最便宜的只需要几块钱,最贵的不过也就是二三十块而已。
所以,去年他就买了一部照相机。只花了8块多钱。在过去的一年中他拍摄了很多照片,并不仅仅是为了记录他和他的朋友们,他内心里更多的想法是记录这里。
“其实,这是理所当然的。”
他忽然开口,声音不大,却让喧闹的讨论声戛然而止。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他身上,他举起相机,说道:
“就像这台苏联产的相机,它在SEA市场上的价格,仅仅只卖到90元,而蔡司的相机至少要600元,就连低档的凤凰相机,也要220元,嗯,这台就是仿制的凤凰Hi-Matic,可是苏联的只要90元。”
在过去的两天中,王志恒一直在思索着苏联为什么被超越的问题,就是因为苏联的产品价格太低。
坐在对面的赵卫红皱了皱眉,立刻反驳道:
“你这么说的话,那苏联的经济总量,实际上应该再增加一倍了?因为苏联的产品都是价格低廉的,按市场价算肯定吃亏。”
“这可不一定。”
旁边的孙浩推了推眼镜,慢悠悠地说:
“苏联的相机价格低,一方面是生产成本低,另一方面,他们为了出口赚取外汇,国家会提供补贴。在苏联国内,这个价格可不一定能买得到。就像咱们国内的沪海58相机,要150块钱一台,但是在这里,只需要80块钱就能买到,比苏联相机还要便宜,就这还是包括关税的。”
他的话像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湖面,让众人都陷入了沉默。餐厅里的音乐还在轻轻流淌着,这时桌上的菜渐渐凉了,却没人有心思动筷子。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复杂的神情,有困惑,有感慨,还有一丝说不清道不明的沉重。
为什么很贵重的东西在这里卖的这么便宜呢?
王志恒看着大家沉默的样子,忽然笑了笑,把相机举起来,调了一下镜头,然后说道:
“哎呀,不说这个了。超过不超过的,和我们的关系也不大,反正都是他们的事情,今天好不容易聚在一起,咱们拍个照片合个影吧,留个纪念。”
他的话打破了沉默,众人纷纷回过神来,脸上露出释然的笑容。张教授率先站起身,对着镜头摆了摆手。李雪梅整理了一下头发,笑着凑了过去。赵卫红和孙浩也相视一笑,加入了进来。
王志恒把相机放到餐桌上调整好角度,调了一下定时,然后也跟着站了过去,在定时器的转动中,自动按下了快门,“咔嚓”一声,把这一瞬间定格在了胶片上。
窗外的阳光依旧灿烂,餐厅里的灯光温暖明亮,而这些多日不见的人们仍然在那不时说笑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