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4章 什么代不代,大家商量着来
第574章 什么代不代,大家商量着来 (第1/2页)12月底,就在李奇微埋头苦干的时候,突然收到了前沿报告。
“长官,高浪里发现了中军的两个主力团。”
“敌军有对临津江发起渡江攻势的动作,南军部队已经与中军交上了火。”
听到戴恩的报告,李奇微立刻走到了沙盘前。
“高浪里”
“这里的确是最适合发起攻击的点位。”
虽然此时的种种迹象,都表明中军主力还在平壤以南地区休整。
但李奇微内心还是非常肯定:“看来,中军不久后就会发起第三次战役了。”
李奇微一边看着沙盘,一边随口解释道:
“从高浪里再往东的的河道,呈现蜿蜒向南的态势,中军如果从这里渡江,必然会遭到两侧南军夹击。”
“这属于军事常识,中军不会不懂,因此他们不可能从这里渡江。”
“如果中军选择不渡江,而是从江原一带迂回,他们的进攻汉城的路线就远了,我们有充足的时间做出应对。”
“如果我是中军,也不会选择从这里迂回。”
“而高浪里地区的河道蜿蜒向北,不利于联军防守,却适合中军大部队突进。”
“因此敌人渡江的地方,一定是高浪里及其以西地区!”
“现在的交火,只是敌军的火力试探。”
听到是火力试探,戴恩立刻问道:“长官,那是不是马上通知南军,让他们小心一点,避免暴露火力?”
“不。”李奇微摆了摆手:“趁这个机会,多杀伤一些敌军有生力量和重火力可能更好。”
对美军而言,南军的重装备损失多或少,根本无足轻重。
即使是南军所有的重装备加在一起,都还不够美国军工产业一天的产量。
要是能用这些装备和南军的士兵,换取中军的重装备和士兵,李奇微做梦都能笑醒。
“传我命令,立刻派出空中侦察机和轰炸机,只要发现敌军聚集地带,哪怕是只有一个连,也给我直接进行地毯式覆盖!”
“我们要发挥我们的火力优势,尽量避免与中军短兵相接。”
“能用炸弹解决的问题,就要用炸弹解决。”
“如果一吨炸弹解决不了,那就再来一吨,如果还不行,那就再来十吨!”
“直到让所有敌人全都葬身火海!”
“是!长官!”.
大量的美军侦察机开始在高浪里一带展开密集侦查。
然而让李奇微诧异的是,连续多日的航空侦查,除了有零星敌人在活动以外,并没有发现其他的中军。
甚至之前的那两个团,阵地也非常分散,根本就不像是要集中兵力突破临津江的样子。
李奇微松了一口气:“看来是我们多虑了,敌人暂时没有继续攻击的打算。”
戴恩点了点头:“长官,中军经过多日作战,已成疲惫之师,他们应该也在休整。”
“而且现在停战和谈,也有中间人正在撮合。”
“按照正常推断,我们应该还有一个月以上的休整时间。”
李奇微不屑的撇了撇嘴:“一句虚无缥缈的停战要求,就让他们停止了步伐,真是愚蠢!”
“不过不管中军是怎么想的,拖的时间越长,就对我们越有利。”
“告诉南军,让他们保持警戒,侦察机也要持续侦查,防止中军突然行动。”
“是!长官!”
而就在C军两个团,在高浪里进行佯动的时候,陈成兴也在临时指挥部内召开了作战会议。
这次的会议,并不仅局限于二总。
根据志司计划,此次作战分为西线和东线两大战场。
而4兵团是西线的进攻主力。
因此这次会议,除了陈成兴和代表二总的罗平以外,李云龙、孔捷、丁伟三人也在。
桌子前面,陈成兴拿起了一份文件。
“这是志司发布的‘关于完成第三次战役任务的指示’。”
“连续作战,部队的疲劳在不断累积,因此第三次战役注定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经过之前的连续作战,志愿军虽然取得了全胜,但是自身伤亡也不小。
各军的战斗减员和非战斗减员,加起来普遍都在万人左右。
哪怕陈成兴在战前做了大量准备,但依然有近七千人的减员。
晚上零下三四十度的气温,即使穿着厚棉衣,也会很快被冻透。
读了一遍上级指示后,陈成兴说道:“关于跨过三八线的必要性,你们已经知道了,我就不过多复述了。”
“这次我们一定要响应中央号召,发挥刻苦耐劳的精神、连续作战的优良传统。”
“要加倍努力迎接困难,并取得最终的胜利!”
见陈成兴在那里一套一套的,李云龙屁股底下就像有个钉子一样。
“老陈呐,在座的都是老战友,这些场面话就没必要说了吧?这不是浪费时间嘛。”
“李云龙!”陈成兴一脸的严肃:“工作的时候要称职务!”
李云龙被这句话噎的眼珠子都要瞪出来了。
不过旁边其他人全都‘哈哈’大笑起来。
哪怕在座众人全都看过这份指示,对于指示精神不用多说也能照办。
但是宣读上级指示的这个流程,陈成兴还是要做。
不过流程走完以后,会议的气氛就不用那么紧张了。
“好了,好了,不开玩笑了。”陈成兴也笑呵呵的坐了下来。
“大家商量着来,商量着来嘛”
“实在不行,老李你来代也行。”
李云龙没有大力众人的嬉笑,果断转移了话题。
“美国鬼子遭到了我们接连两次打击,现在见到志愿军恐怕就会害怕。”
“我看这个第三次战役,不难打。”李云龙一脸的自信。
“这是肯定的。”孔捷点了点头:“之前美军连退三百公里,要不是跑的快,早就给他们都吃了。”
丁伟也在一旁说道:“首长说过,帝国主义就是纸老虎,美西方集团现在是骑虎难下。”
丁伟的目光,很明显要比李云龙和孔捷的目光要广。
“帝国主义集团一方面唯恐美国陷入朝鲜被消耗而削弱了欧洲的防御,一边又唯恐撤兵丢了面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