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帝秦设计师 > 第49章 拉低泰山封禅层次的皇帝(北宋历史)

第49章 拉低泰山封禅层次的皇帝(北宋历史)

第49章 拉低泰山封禅层次的皇帝(北宋历史) (第1/2页)

李念附和王绾的话道:“正是如此!见科举成功能得到如此大的好处,当时的许多人才都投身于科举之中。”
  
  “这也是赵光义所想看到的,一者,可扭转‘重武轻文’的风气;二者,诸多人才投身于科举,皓首穷经,便不会谋生那些不该有的想法,对赵宋江山稳固有益;三者,科举也确实为赵宋选拔出了不少人才,在赵光义时便有如寇准、李沆、吕蒙正等人!”
  
  “寇准、李沆、吕蒙正都是青史留名的名相。”
  
  冯去疾这时提出了一个问题:“以科举招纳天下贤才,扭转‘重武轻文’之风,倒确实是一良策,可参与科举的人数增多,录取的名额也增多,宋朝可有足够官职让这些人去做?”
  
  “便是赵光义增设了部门、官职,可科举所录取的人数会不断增加,长此以往,必定是人多官少!”
  
  李念道:“这正是赵光义将科举地位拔高后产生的一个问题:大量人才通过科举被录取为官,造成宋朝官员人数增多,而宋朝实际不需要这么多官员,导致很多人参加科举被录取后,并没法在第一时间有官职。”
  
  “而这些人在通过科举后,即使尚未授予官职,朝廷也要予其薪俸补贴。”
  
  等于一群人拿着俸禄没事可干,被朝廷白养着,让宋朝财政白白多了一笔花销,偏生这还是宋朝自己搞出来的。
  
  “这也是宋朝‘冗官’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宋时有三冗,分别为‘冗官’、‘冗兵’、‘冗费’,即官员多出了太多,军队士卒多出太多,没用的财政支出太多。”
  
  “后世许多人常认为宋朝经济为当时第一,财政应该十分宽裕,实则宋朝的财政情况相当恶劣,到宋英宗时,已是国库空虚,入不敷出。”
  
  李念继续道:“在赵光义拔高科举地位,开始通过科举大量录取人才时,便有人提醒过赵光义‘取人太多,用人太骤’,可赵光义并未在意。”
  
  王绾分析道:“赵光义应能看出此法的弊端,但他认为可以承受。当时‘重武轻文’,他想快速扭转这种风气,且他认为相比于弊端,优更胜之,待弊端显现后,再修正也不迟。”
  
  属实是“相信后人的智慧”了,只是赵光义没想到有他开这头,“崇文抑武”成为了宋朝的祖宗之法,之后的宋朝皇帝想改也很难改。
  
  何况,科举兴盛于当时的科举文人有利,这些人自会主动维护。
  
  当然,赵光义有可能预料到了这种发展,只是他觉得这种发展好,有意放任留传下去。
  
  不就是冗官嘛,我大怂富有得很,养得起这些没实职的闲官,只要这些人不跑去传播歪理邪说、图谋造反就好。
  
  相对于国家是否发展,民族是否进步,诸多的皇帝首先会考虑的其实是他们的江山是否稳固。
  
  始皇帝同样是这种帝王,只是在李念的鼓动下,他现在有了更高更远的眼界,跳出了原本的格局,产生了更大的野心,野心促使他支持发展大秦。
  
  要是没这份野心,始皇帝一样会以稳固他老嬴家的江山为重,然后成为大秦和华夏发展的阻碍,镇压大秦境内一切他认为可能会影响到大秦千秋万代的因素。
  
  李念接着道:“赵光义拔高科举,提升文官地位,还造成了另一问题。这个问题在之前已说过,即‘崇文抑武’!”
  
  “虽说五代十国时的‘重武轻文’不可取,但‘崇文抑武’亦不可取。赵光义矫枉过正,使得赵宋走上了另一条错路。”
  
  “宋时,文官地位远高于武官,且文官多瞧不起武官,哪怕是已为朝中重臣,只要其是武官或为武官出身,面对文官时依旧难抬得起头,即便文官的官位比他要低。”
  
  宋朝是从一个极端跳反到另一个极端,而“崇文抑武”的结果,始皇等人自然不难想到。
  
  蒙恬道:“如此‘崇文抑武’,宋人会视科举入仕为荣,参军入伍为耻,天下贤才多投科举,少有贤才入军伍。”
  
  军队也是需要人才的,可大多人才都被科举吸收走了,还让人们耻于参军入伍,这宋的军事还如何发展?
  
  李念道:“北宋有句谚语‘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当时的宋人风气便是当兵低贱。尽管被鄙视,但宋军战斗力还不错,民间也不乏勇武之士。”
  
  “宋军并不比辽军、金兵差,可惜在上面对他们发号施令的人无能。”
  
  都说辽军强,金兵猛,可宋军不是没击败过辽军、金兵。
  
  “‘无能’也是那位对赵光义的评价,宋人评价赵光义时,称其有‘英睿之姿’,为贤君。”
  
  王翦笑道:“宋人能评价赵光义者,当是文人士子,其等受赵光义之恩,岂有不与善评之理?”
  
  这些宋朝的文人士子得了赵光义拔高科举,提升地位所给予的好处,当然要向着赵光义说话,而偏偏当时话语权还就在这些人手里。
  
  李念道:“所以,有人认为赵光义提升文官地位,便是知晓他这般做,文官会主动给其留下好名声,帮其辩驳。自有大儒为其辩经!”
  
  “再往后,明洪武虽也称赵光义为宋之贤君,但洪武帝也指出宋的财政问题是赵光义留下,其首开私财之端,使得宋朝之后困于兵革,三司财帛耗竭,而内藏积而不发……”
  
  “及至那位阅读《宋史》之时,看到书上‘帝沈谋英断,慨然有削平天下之志’的赞语后,写下了他的评语,‘但无能’。在《宋史》称赵光义为贤君时,又批注‘幽州之败。’”
  
  听到这,始皇帝顿时乐了,笑道:“那位当真是一有趣之人,可惜无法与那位相见。”
  
  那位显然是极其瞧不上赵光义,“无能”二字既显出《宋史》夸耀赵光义的虚伪,又精准点出赵光义的水平。
  
  蒙恬等人则神色微妙,时到今日,他们也早就猜到李念和始皇所说的“那位”是何来历。
  
  李念道:“赵光义在对外军事及外交方面确有不足,军事便不说了,在外交也乏善可陈。其在位时,与辽国的外交自不必多说,可其对党项、高丽、交趾等都未处理妥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