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明犯强秦者,虽远必诛!
第232章 明犯强秦者,虽远必诛! (第2/2页)其等虽未像故事里的鸟一样受过“箭伤”,却看到过东胡、月氏人被火炮所伤的场景,在其等心里也留下了创伤。
在这一刻,某些人彻底想明白了大秦为何非要让他们的人随军观战,是要让他们的人现场看到与大秦交战后景象,从而心生恐惧,然后将这种恐惧带回给他们。
这十七门礼炮当然是李念的提议,既能给大秦增加一些礼仪,也能吓一吓那些惊炮之人。
如今看来,效果不错,展示很成功,借由那些人狠狠彰显了一把大秦之强,尔等皆绿叶,唯我大秦为红花!
十七声礼炮响后,始皇和王贲登上高台,始皇看向前方,进入下一流程:升旗奏乐!
不仅升大秦的国旗,还有大秦的军旗,国旗军旗是王贲领军出征前所升的那两面,今日虽不在那处校场,到的人也不完全相同,但同样随着风和太阳升起。
每月初一,都会在咸阳举行升旗仪式,而位于咸阳各处的宣讲台也会定期安排人前去教授大秦国歌。
这使得升旗对咸阳百姓而言,不算新鲜,当国旗升起,赶到此处观看凯旋典仪的百姓们挥舞起手中的小号国旗,主动唱响国歌,让一片接一片区域都是玄鸟苍龙旗飞舞。
这场面看得不只百越人沉默,还有许多匈奴人、乌孙人、孔雀国人,和大秦相比,他们的国家和部族差的实在太多了!
差距大到令他们心生绝望,如此强大的秦,就算学习追仿都十分困难吧,更别说要将大秦超过。
但也有人感到心喜振奋,大秦越强,越能证明大秦道路的正确性,只要按照大秦的道路去走,那他们的国家部族也一定能够强盛起来。
如果能得到大秦支持,那能强盛得更快……
待升旗奏乐完,始皇道:“东胡狂悖,月氏猖獗,辱大秦威仪,不敬不臣大秦,然得众位将士用命,不远千里,征东胡、讨月氏,消大秦之患,振大秦之威!”
“朕代大秦万民,代列位臣公,于此迎众位将士凯旋,众位将士辛苦!”
无论是在高台上的王贲,还是在高台下的蒙恬等将,亦或是停驻在远处的大秦将士齐齐单膝跪地,朝着高台齐声道:“不辛苦,为陛下而战,为大秦而战!”
看着单膝跪地的数万大军将士,听着那整齐的“不辛苦,为陛下而战,为大秦而战!”,始皇心中豪气无穷,觉得就算老天变成人从天上下来,他也能与之一斗。
他已年过四十,可仿佛有回到了那个最意气风发,开启大秦统一天下之战的年月,他问道:“王贲,此战战果如何?”
“禀陛下,此战我大秦大胜,斩杀……”
听到王贲吐出的一个个数字,许多人震惊,斩杀多少,俘虏多少,及自身阵亡多少,缴获多少,都比传回的捷报中更加详实。
可王贲所言要是为真,那大秦这一战胜得太惊人,以极其离谱的敌我伤亡比灭了东胡、月氏。
是不是王贲在说谎?又或者秦军损伤如此少,是由于匈奴人和乌孙人死伤较多?
可众人见始皇听完王贲禀告后,并未显得多高兴,反而沉默了片刻,才开口问道:“身为我大秦将士,却亡于异国之土,他们是大秦的英雄,不该无法归家,可将其等尸骨带回?”
王贲道:“回陛下,所亡将士尸骨皆被带回,未少一人!”
始皇道:“好,他们为大秦的将士,也是大秦的子民,便是只有一人,也不可弃。将其等尸骨送还家人,嘉奖其家为英雄之家,家中若有父母,令所在郡县予以赡养,若有适龄子女,可入咸阳就学……”
始皇此举主要是为收买军心,但效果极好,看秦卒和大秦百姓们那火热崇敬的眼神便可知。
在始皇这番话后,一些大秦士卒主动喊到“陛下英明!”,这喊声很快成燎原之势,连观看典仪的大秦百姓也单膝跪地,呼喊起来。
今日皇帝陛下能这么对死去的同袍,明日也就会同样对他们,他们不仅是为死去的同袍而喊,也是为今后的他们。
位于众臣中的赵高见此场景,很麻溜地单膝跪地,喊起了“陛下英明!”,搞得众臣只能随之一道。
这下,没有跪喊的百越人、孔雀国人、匈奴人就成了整个现场极为显眼的存在,毕竟秦人跪了一片又一片,他们没有,可不显眼?
他们滑跪地同样干脆,在这种气氛下,要是不跪,很可能会被大秦的皇帝给记恨上,而大秦又是如此之强,非他们能敌。
在下令平身后,始皇又道:“东胡、月氏俘虏何在?”
立时有大秦士卒押送着一批东胡、月氏俘虏过来。
看着下方的俘虏,始皇又问道:“东胡王首级何在?”
月氏在战败后逃得比东胡更利索,因而月氏王没被逮住,其率领了一部分月氏族人逃向了西边。
但这已无关紧要,月氏的大部队已被消灭,诸多人口牲畜都被大秦和乌孙夺走,月氏王便是逃到西边,想恢复元气,东山再起,至少也要好几十年。
而有这时间,大秦早已变得更强,不去找月氏人麻烦就不错了,月氏人要是敢回来报仇,将被大秦轻松按杀。
听到始皇问话后,一名秦将捧着一个木盒登上高台,单膝跪地,恭敬地将木盒呈到始皇面前。
始皇将之打开一看,一颗被特殊处理过的人头陈于其中,也不忌讳这是颗死了好些天的人头,始皇帝用右手将头颅从盒中取出,提在手里,向众人展示。
“此便是东胡诸族之主,昔日遣使辱大秦威仪,今时却被朕提在手中。其若知晓会有今日,会否后悔昔日之举?然其犯大秦威仪,纵使有悔,也罪无可恕!”
始皇帝直晃晃地提着东胡王的头颅,神态睥睨天下,声不急不缓,音不轻不重,可一字一句却直入众人之心:“明犯强秦者,虽远必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