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1章 逆天改命
第481章 逆天改命 (第2/2页)周奕问道:“那这么多年了,孩子的父母就没有想着表示表示吗?”
周奕问这个问题的目的其实很简单,他就是想知道,这些人究竟是质朴单纯的农民,还是穷山恶水的愚民。
幸好陆国华给他的答案让他欣慰。
“有,第二年就有人觉得不好意思,给拿来了粮食,后面也有。”
“也有”这两个字,包含了两个信息。
第一,不是所有父母都拿粮食来了,有人心地善良主动拿了,有人见状过意不去,后来也拿了。但也有一部分家长没拿,说明他们给孩子读书的目的,还是为了省那一顿饭。
第二,陆国华并没有因为这件事而心生怨恨。
周奕深谙人性,知道人最怕的就是不患寡而患不均,当任何事情出现不公平的现象时,人的心理是很容易失衡的。
原本不在乎,也会变得在乎,凭什么他比我得到的好处更多。
而十六年了,陆国华提起这点来依然是轻描淡写的口吻。
说明他初心不改,并没有因为有人交了粮食,有人没交而心里不平衡。
就冲这一点,就足以证明,他是个高尚的人。
清贫并不伟大,伟大的是活在清贫之中依然保留赤子之心。
周奕不知道该怎么去夸赞陆国华,因为所有的赞美之词对于这件事而言都是贫瘠的。
“陆叔,您这十六年,一共教过多少个孩子啊?”周奕问道。
陆国华没有迟疑,给出了一个数字:“九十七个,包括小霜。”
“除了小霜之外,这些孩子有上大学的吗?”
陆国华点点头:“除了我自己闺女之外的九十六个孩子,其中七十八个去镇上念了初中,三十三个去县里念了高中,有五个孩子考上了大学。”
这么贫瘠的村子,十几年间居然出了五个大学生,这还是八九十年代,真的让人震惊不已。
“陆叔,您改变了他们的人生。如果没有您,他们要么跟着父母在这里种地,要么就是在县城或者市里打工。”周奕由衷地感慨道,“您就是这片土地的贵人。”
陆国华和陈耕耘同样是知青,同样是上山下乡,同样去往了最偏僻最贫瘠的地方。
但陆国华没有孽债,没有苟且,更没有虚情假意。
他燃烧自己,为这片土地上的孩子在黑夜中照亮前方的路。
尽管只有五个大学生,但八成的孩子都读了初中,脱离了文盲的范畴,三成考上了高中,具备了一定的认知和思考能力。
这已经是最大限度的为他们逆天改命了!
为他们在时代的浪潮里披上了一层铠甲。
面对周奕的赞扬,陆国华只是摆了摆手,淡淡地说道:“人嘛,活这一辈子,总得做点有意义的事。”
陆国华再次替孩子们谢过周奕之后,两人从教室里走了出来。
刚好苏秀英拉着陆小霜出来,苏秀英明显大哭过,眼圈红肿。
陆国华愣了下问道:“这是怎么了,怎么哭得眼睛都肿了?”
苏秀英抬手擦了下鼻子,一把拉过陆国华说:“老陆,给恩人磕个头。”
说着就要跪下来。
幸好周奕眼疾手快,一把搀扶住了对方。
周奕知道,陆小霜是把宏大案的事情告诉母亲了。
“阿姨,您别这样,您是长辈,我可受不起您这一跪啊。”周奕赶紧说,陆小霜也在一旁劝。
陆国华还是有点懵的,但也有些回过味来了,颤声问女儿:“小霜,是不是……你出过什么事啊?”
苏秀英哭着说:“要没有人家周奕,你就没闺女了。”
陆国华一听,瞬间吓得脸色都白了。
之前接到女儿的信,他确实对陆小霜在信里说的话很担忧,但远没有往这种程度去想。
周奕不知道陆小霜具体是怎么说的,但自己又不能透露宏大案的具体细节,只能解释说他们误会了,小霜是意外卷入案件的,事情本身并非是针对她的,所以过去了就没事了,让他们不用担心。
而是查明真相,还她一个清白的是警方,自己只是其中一员。
当陆国华搞清楚女儿在宏城的遭遇后,满脸的后怕。
因为这根本就是一件九死一生的事情。
陆小霜不想父母太担心,于是拉着周奕的胳膊说:“爸妈,有周奕在,还有很多和他一样的警察在,你们不用担心。”
陆国华和苏秀英泪眼婆娑,连连点头。
苏秀英抹了抹脸上的眼泪笑着说:“这光顾着聊天了,马上就中午了,我去做饭去。老陆,你去小杨婶家买只鸡,买点鸡蛋,再买瓶酒,难得高兴,你跟周奕喝两杯。”
周奕知道他们平时粗茶淡饭条件艰苦,不想他们破费,就说:“陆叔,要不我……”
陆小霜立刻伸手捂住了他的嘴,看着父母乐呵呵地出了屋才说道:“没事儿,让我爸去买吧,这也是他们表达心意的方式。”
周奕点了点头。
……
傍晚,吃过晚饭后,陆小霜带着周奕在村子里转了一圈。
回到自己生长的地方,陆小霜明显开朗从容了许多,不再拘谨。
周奕这才发现,她原来如此健谈,主动和老年人打招呼,和中年人唠嗑,和儿时的玩伴欢欣拥抱。
而且她还是用周奕听不太懂的本地方言跟人聊天,只是能感觉得出来,她这方言略有一点夹生的味道,显得不那么正宗。
杨家屯不大,总共大概也就五六十户人家,大多数都是三代同堂,加起来也就两三百的人口。
转了一圈后周奕就发现,村里和陆国华一样的知青很少,大概就两三个,因为很容易分辨,聊天时用普通话的应该就是。
当然他们也没有挨家挨户的去拜访,肯定还有其他的。
往回走的路上,周奕问出了这个疑问。
知青上山下乡也分不同情况,人多的,就是像陈耕耘这种建设兵团,由部队、知青和当地人组成,负责开荒。
但大部分的,应该都是像陆国华他们这样,插队落户到偏远农村的。
这种情况,不固定,大的村子肯定会有上百个。
小的村子也有十来个。
因为知青不是一股脑儿来的,是一批一批来的。
“我听我爸说过,杨家屯一共来过十六个知青,最后留下来的一半都不到。刚才你看到的那几个,都是跟村里人结婚了才留下来的。没结婚的,要么通过政策回去了,要么就是报名参军走了。只有我爸妈是主动留下的。”
“所以你爸妈是有机会离开的?”周奕惊讶地问。
陆小霜摇了摇头:“我不知道,他们没说过,但村里以前有个叔叔,也是知青,虽然没回老家,但现在就在市里工作。所以我猜,如果他们愿意走的话,起码应该能去市里吧。”
“小霜,那你对你爸妈选择留在这个贫瘠的地方,有怨言吗?”
陆小霜毫不犹豫地回答道:“当然不会啊。”
她笑着回头说道:“家在哪儿不重要,家人在哪儿才是最重要的。”
昏黄的傍晚,只有她的眼眸如此明亮。
晚上,陆小霜和母亲睡一屋,陆国华不知道从哪儿搞来两块门板,在教室里腾出地方搭了两张简易的床。
周奕那张床上铺了条被子,上面还垫了个破旧的席子。
陆国华的床上什么都没有,就垫了些干草。
“周奕,我们这儿条件比较艰苦,委屈你了。”
“陆叔,这已经很好了,干我们这行的经常一宿宿不睡觉,就算睡觉也是对付着随便眯一会儿,车上,椅子上,都行。有床睡已经很好了。”周奕说着,把垫在下面的被子抽了出来,借口说自己火气旺,垫了太热。
陆国华这才将信将疑的把干草撤掉,把被子垫在了自己床上。
两人都睡下之后,周奕觉得光门板有点硌得慌。
刚翻了个身,门板就嘎吱吱地响。
这时另一边的陆国华突然开口了:“周奕,没睡着吧。”
“没呢,陆叔。”
“是不是睡得不舒服啊?”
“没有没有。”
“要不,咱爷俩聊会儿天?”
“行啊。”
话虽如此,可周奕却不知道聊啥,黑暗里顿时一阵略显尴尬的沉默。
“其实……”陆国华开口道,“小霜不是第一次出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