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5章 月球还是火星(祝各位国际劳动节快乐~)
第1485章 月球还是火星(祝各位国际劳动节快乐~) (第1/2页)当天的稍晚些时候。
京城,国家航天局。
会议室墙上的电子时钟显示14:23,灯光在午后的阳光下似乎显得格外明亮。
战略决策会议已经进行了两个小时,但空气中仍然弥漫着浓郁的紧张与期待。
椭圆形的会议桌周围坐满了华夏航天领域的顶尖专家,投影屏幕上,萤火一号传回的火星地表高清图像与嫦娥三号拍摄的月面环形山交替闪现——
2010年是华夏航天发展的关键转折点,按照十几年前华夏航天所制定的战略规划,在天宫一号和嫦娥二号任务顺利完成之后,整个第一阶段就已经接近完成。
而此时,华夏航天人正站在十字路口,需要决定下一阶段的研发方向。
尤其在轨道外探索方面。
是继续全力深耕月球,还是分出一部分资源,向更远的火星进发?
尽管这种级别的决策显然不可能在航天局层面上直接做出,但大量专家如果形成统一意见,仍然能极大程度上影响决策层的判断。
因此,无论出于个人得失还是国家航天计划的发展前景,双方都不愿意轻易妥协退让。
华夏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吴记推了推眼镜,站起身走向投影屏幕。
实际上,他不仅是萤火一号,同时也是嫦娥一号和嫦娥二号工程的项目负责人,并不像其他大多数与会者那样先天带有立场倾向。
但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他还是选择为火星探测争取更多资源。
“各位同事,根据萤火一号最新传回的数据,我们已经成功绘制了火星高层大气和电离层的三维结构图。”吴记的声音沉稳而有力,说话的同时点击遥控器,屏幕上随之出现了一组复杂的数据曲线和彩色图像。
按照最开始的计划,萤火一号/福布斯-土壤探测项目会是一个涉及面较广,但相对浅尝辄止的试探性合作,只是在常浩南的促成之下,后者将探测目标从火卫一转向火星,也因此而降低了不少难度,发射时间也从原定的2011年提前到2009年。
迄今为止,萤火一号和福布斯号都已经成功运行了218个火星日,甚至超出了设计寿命。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吴记继续道,调出一组新的光谱图,“在火星晨昏线附近,我们观测到了显著的等离子体密度梯度变化。这与地球电离层有本质区别,表明火星大气与太阳风的相互作用机制更为复杂。”
他放大了其中一组数据:“我们首次确认了火星电离层中存在金属离子层,主要成分为铁、镁和钠。这些金属离子来源于微陨石烧蚀产物,它们在火星磁场缺失的情况下形成了独特的垂直分布结构。”
吴记停顿了一下,环视会场:“更重要的是,福布斯号探测器已经完成了对乌托邦平原南部区域的详细勘测。”
屏幕上切换为一张地形图,上面标注着各种彩色标记:
“通过中子反照率测量和地下雷达扫描,我们认为该区域可能存在丰富的水冰沉积,深度在表层以下1到3米处,纯度高达60%-70%……以上研究成果将在与俄方科学家协调后共同发表……”
尽管“火星表面存在水”这件事已经从最初认为的不可能逐渐成为学界共识,但如此直观的证据,还是让会场响起一阵低声讨论。
吴记要的正是这种效果。
等待片刻之后,他提高了声音:“基于这些发现,我建议将第二阶段深空探测的部分资源转向火星,我们已经有能力支持更大规模的火星表面探测,甚至建设并维持一个长期运行在火星轨道上的研究设施……”
但不出所料地,如此激进的计划很快引来反对。
“我不同意这个观点。”载人航天工程应用系统副总指挥顾印东院士直截了当地表态。
这位七十多岁的老院士头发白,但眼神锐利如鹰,作为华夏探月工程的元老级人物,他对月球探测有着难以动摇的执着。
“火星探测固然重要,但我们必须考虑实际可行性。”
顾印东站起身,走向另一侧的屏幕控制器:“嫦娥三号的成功已经证明,我们在月球探测领域的技术已经成熟。”他调出月球车传回的最新数据,“根据x射线衍射和激光诱导击穿光谱分析,我们在雨海地区发现了钛铁矿(fetio3)含量异常高的玄武岩样本,钛含量达到8%-12%,远超地球同类岩石。”
月球上的钛铁矿是未来原位资源利用的关键目标。通过氢还原法可以从中提取氧气和金属钛,前者可供呼吸和火箭推进剂使用,后者则是建造月面设施的优质材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