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少爷饿了
第48章 少爷饿了 (第1/2页)生产单位能不能搞销售工作?
这不是一个简单到随便谁都能回答的问题,这里面情况太复杂。
按照现如今的政策和市场,还没出现汽车销售商店的情况下,厂家就是销售的终端。
不仅仅是汽车制造厂,酱油制造厂也是一样,有购车指标的单位会安排专人去汽车制造厂找关系买车提车,有副食品票证的老百姓也会拎着酱油瓶子去酱油厂打酱油,道理是一样的。
那为什么在红星钢铁集团会出现销售端和生产端的协调不畅以及矛盾呢?
“老庄还是太面了,销售总公司下属分公司又太多,哪里顾得过来。”
电话是董文学打来的,不算是求情,但也是想为庄苍舒说句话。
庄苍舒倒是实实在在地求到了他那里,董文学也是觉得好笑。
集团上下几位领导,真正让下面那些分厂、分公司一把忌惮畏惧的只有李学武一个人,就连李怀德都不行。
李怀德哪有动真格的时候,对下面那些人更多的是威,少有严的面孔。
要是豁得出去,舍得下脸的那个,就去他办公室里耍无赖都能蒙混过关。
所以大家都说李主任为人和善可亲,是一个值得跟随和尊敬的领导。
那他们如何评价集团秘书长李学武呢?
这个不方便评价,也没人敢评价,谁知道身边有没有保卫处的眼线。
什么?你说李学武已经不是保卫处的领导了?
集团秘书长不是保卫处的领导是什么?谁敢怀疑李学武对保卫处的影响力。
所以李学武前脚撂了庄苍舒的电话,后脚他就麻了,来不及训斥下面的人乱作为,赶紧就给董文学打电话。
求情呗,反正他是不敢找别人,更不敢再直接给李学武打电话软磨硬泡。
“首先我得肯定他的态度。”董文学没一上来就给他讲情,而是绕着弯地讲了庄苍舒正在做的工作。
高度重视,查找问题,处理问题,举一反三,杜绝此类事情再发生呗。
“他是没认真学习政策。”
李学武也不等董文学将其他理由说完,淡淡地讲道:“更没有把销售工作当业务工作来做,他是做管理的。”
“嗯嗯,这一点我也想到了。”
董文学的脾气一向很好,自己的学生不满意、发脾气,他都很理解。
李学武发脾气虽然不是冲着他,可要是搁别人讲情,他这么不给面子,早就不高兴了,董文学倒是都能接受。
“他跟我解释,是汽车销售分公司副总王琼在上个月讲话中提到的这个意见。”
董文学语气平和地讲道:“他的下属出了问题,他要解决,你也得允许人家犯错误,给人家改正错误的机会。”
“毕竟你现在也负责业务工作,往后你手底下犯错误,你多难为情啊。”
“他倒是会找人讲情。”
李学武哼笑了一声,略有不满地讲道:“就这种乱指挥的行为,不给他个全集团通报都算便宜了他。”
“算了吧,都不容易。”
董文学那边明显是在抽烟,这会儿吹了吹烟灰,讲道:“今年年底各分支机构负责人都要交作业,他要是背个处分,到时候差了个一级半级的,他哭尿个脸,你看着也不舒心,对吧?”
“这顿敲打就先记着吧。”
李学武也认同了董文学的意见,今年年底大考,明年年初正式集团化,到时候他们这些分支机构负责人都要过龙门。
不用说啊,大家比成绩呗,成绩合格的就跳龙门,成绩不合格的就原地踏步,或者给好人让位置。
跳龙门也有高低贵贱之分,大家肩膀一边齐,到时候比什么?
上比荣誉下比处分,荣誉差不多,庄苍舒要背个处分,整不好龙门都过不去。
你当龙门每年都有呢?
红星厂到红星钢铁集团只有这么一次了,再往后都没有这次的好时候了。
庄苍舒怕什么?怕的就是这个。
李学武真要在会议上给他来这么一句,那他就别想着进步了。
集团公司有几个独立运营的总公司啊,销售总公司在所有总公司机单位里算是最容易出成绩的。
要不是当初有李学武和景玉农的肯定,他真走不到今天这一步。
他不是老李的人,是景玉农后来提拔任用的,在李学武这边也很有面子。
要以他的资历,想要销售总公司的位置实在是排不上号。
“您就跟他说,下去都一年多了,要还掌握不了局面,那就换人吧。”
李学武故作严肃地讲道:“我给他找个分公司少的单位去上班。”
“呵呵呵——”董文学笑着看了眼坐在对面面色紧张的庄苍舒,点点头说道:“行,我说说他,不过你也别吓唬他了,销售这一块我看他干的还行。”
“你收他什么礼了,这么维护他。”李学武开玩笑道:“他要把这份能耐用在销售工作上,也不至于到现在还当不了下属分公司的家。”
董文学抬了抬眉毛,看着面色惭愧和尴尬的庄苍舒,同李学武讲过几句便撂了电话,同时也拧灭了手里的烟头。
“他不是给我面子,是很信任你,还支持你的工作啊。”
“是,我明白,是我做的不好。”
庄苍舒惭愧地点头讲道:“下面的分公司多不能是借口,我回去一定抓纪律,抓管理,抓业务。”
“刚刚秘书长的话你也听见了。”
董文学手指点了点桌子,认真地讲道:“全集团数得上来的业务型领导,他说话你服不服?”
“服,我服。”庄苍舒连连点头。
他真服,李学武是保卫干部出身,但在其他业务领域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是得到了时间和组织考验的。
要没有实打实的业务成绩,上面能允许他担任集团秘书长?能默许他去辽东主持集团的工业企业管理工作?
“他要说你业务水平不行,那别人给你说再多的好话也没用。”
董文学手指点了点他,提醒道:“你服这句话,李主任,包括其他领导也服这句话,所以怎么干你自己想。”
***
李学武在业务工作上真的能做到高瞻远瞩,算无遗策吗?
这么说吧,至今没有败绩。
李主任那么多疑的人,这几年又畏惧李学武的成长速度,又愈加离不开李学武的辅助和支持,这是为什么?
业务、后勤、服务等工作,李怀德自己都没那个水平,也不瞎指挥。
但他有自己的判断力和管理思维,人事和组织工作抓的很牢固啊。
7月初决定相应政策要求,通知全集团各分支机构积极准备响应号召,做好组织建设工作的准备工作,7月中旬,一等文件下来以后便开始了执行。
全集团范围内开展组织建设工作,对组织成员进行程序化筛选工作。
步骤和形式正如月初通知的那样,以个人申请、群众评议和组织批准为基础,以岗位工作评比,群众推荐的形式开展评选活动。
这个就很让人抓马了。
以前老李的工作风格可不是这样的,组织工作就是组织工作,轻易不会跟业务工作挂钩。
在考察组织工作能力的同时还要综合考评业务能力,这还是第一次。
前面已经透过风了,大家该议论的也议论了,该怀疑的也怀疑了,就等着李主任清醒过来,取消这一决定呢。
谁能想到呢,按原通知执行!
“李主任可越来越敏感了啊。”
杨宗芳同栗海洋在李学武的办公室谈工作,结束后眼瞅着要到下班时间了,两人便都没有着急走,坐在沙发上闲聊,品着好茶,抽起了香烟。
“前几天我还琢磨呢,这组织工作怎么同业务工作结合在一起考察。”
他看向李学武笑着讲道:“结果李主任就给咱们来了这么一手儿。”
“这叫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李学武笑着看了一眼栗海洋,端起茶杯说道:“你说呢?海洋同志。”
“我也觉得李主任有点敏感了。”
栗海洋是李怀德的秘书,三个人坐在一起讨论李怀德,他压力最大。
你就说吧,李学武和杨宗芳讲李主任的坏话,他是听还是不听?
听了有两种考量,是说给李主任还是不说给李主任?
怎么说都不讨好。
要是不听呢?
放心,也讨不着好。
他不听这些话,回头有人说给李主任,他也会被李主任怀疑听了不汇报。
所以啊,他决定出淤泥而不染,反正两人又没说李主任的坏话。
快要下班了,坐在一起扯会蛋呗。
“不过李主任在《联合工业报》发表的那篇文章倒是值得学习和思考。”
栗海洋探着身子在烟灰缸里弹了弹烟灰,看向两人讲道:“我觉得这是李主任未来对组织工作的思考和思路。”
“您给做的参考和建议?”
听栗海洋如此说,杨宗芳认真了起来,因为他知道集团重要的组织工作和业务工作关键文件都是李学武起草的。
就算不是李学武亲自起草,那也一定是他审阅通过的,没有可能这种重要文件不经过李学武的手就宣发出去。
李主任看文件有个习惯,别人不知道栗海洋还能不知道吗?
没有秘书长的意见和签字,就算有主管领导的意见好签字也不行。
尤其是重要文件,关于业务立项、合作谈判等等,李怀德谨慎的很。
“没有,我也是刚看见。”
李学武抬了抬眉毛,看向栗海洋说道:“我还以为是你写的呢。”
“您太看得起我,我哪有那个水平呦——”栗海洋明显知道是谁写的,这会儿笑容很是尴尬,“我的文笔和功力您又不是不知道,可别磕碜我了。”
“识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嘛。”
李学武微笑着点了点头,道:“有点意思,你回去可以学习学习。”
他又看向了杨宗芳讲道:“李主任的意思是要将组织建设工作活动的开展从科学研究院开始。”
“从研究院开始?”杨宗芳惊讶道:“这又是唱得哪一出儿?”
“这叫先礼后兵——”
李学武点了点他,提醒他注意语言,栗海洋在这呢,玩笑可以开,但别啥话都往外说。
他是想了,栗海洋想要在冶金厂立足,想要在辽东工业做出成绩,是要完全摒弃过去的光环,脚踏实地地开始。
可谁敢保证他是这么想的,万一他想走捷径呢?
把身边的同事当垫脚石,这种事在机关里还少见吗?
“我想,李主任是要在科学研究院掀起一股清正之风啊。”
李学武喝了一口温茶,道:“如果研究院组织建设工作做的好,那下一步就是要从研究院提拔组织干部了。”
“搞技术和学术的更纯粹一些?”
杨宗芳为什么能做李学武的常务副,就因为他能跟得上李学武的思维节奏,能完全理解他讲话的意思。
“如果单纯地以工作思维模式来考虑,我觉得这也是个办法。”
李学武笑了笑,抬手轻轻拍了一下膝盖讲道:“这算刻板印象了吧?”
“什么?书呆子吗?”
杨宗芳问了这么一句,随后自己也笑了起来,李学武说的都对呗。
栗海洋也跟着笑,他不说话不是插不上话,而是怕自己说错了话。
他还年轻,现在来冶金厂做副职,还是以学习和经历为主。
当初李主任问他要去哪锻炼,他第一个想到的便是钢城冶金厂。
他这个时候下来是对的,有李主任的支持,他能借东风,跨龙门,走的更远。
来冶金厂还能跟秘书长多学习学习,这种近距离的同事关系,可是成长最快的办法。
他仔细听着两人的对话,分析着他们讲话的习惯和风格。
栗海洋的父亲是原财务科的副职,后来调去了三产单位,现在劳服公司。
调来调去,怎么调都还是原来的职级,好像逃不出这个圈了似的。
为什么?
栗海洋的父亲自己知道,栗海洋也知道,尤其是他现在的职级比他父亲都高,更能理解中年干部魔咒的意义。
能坐在这间办公室里谈笑风生的,都是早早地躲开了魔咒的人。
要不就是有人拉一把,要不就是有人推一把,最后就是自己的努力了。
栗海洋是有人拉,有人推,自己还努力,否则也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从办公室里出来,三人是准备一起下班的,中途杨宗芳又被张兢叫走了。
“现在的称呼你还习惯吗?”
李学武笑着看了一眼走在自己身边,稍稍慢了自己半步的栗海洋。
这位年轻人最大的能力和优点是什么?他有什么能耐值得老李用他五年。
答案是懂得分寸。
或许从小受他父亲的影响,对工作有“先见之明”,很少踩坑,更有运气跟着李怀德一飞冲天。
你看看现在还有人想着杨元松和杨凤山的秘书是谁吗?
曾经的大秘和二秘,都成了小秘。
这就是运气,栗海洋不缺运气,他这些年顺极了,可从来不敢说自己顺。
“您是说组织架构改制?”
栗海洋看了看李学武的侧脸,点头回答道:“还行吧,没什么差别。”
“无非就是叫总经理、经理、副经理。”他微微摇头讲道:“其实我以前还挺羡慕这种称呼的。”
“嗯?羡慕什么?”李学武好笑地看了他一眼,问道:“称呼还有好听和不好听?”
“其实是感官上的意义。”
栗海洋笑了笑,解释道:“毕竟公司很少嘛,叫总经理的也很少,物以稀为贵,我就觉得这称呼很稀奇。”
这个年代有没有总经理和经理的称呼?
当然有,不然怎么翻译啊。
从建国后便一直有公司制企业,称呼上都延顺了过去的形式。
总经理、副总经理等等。
当然了,就是没有董事长,也没有总裁了,这称呼听起来就够资本的。
国内的公司最高管理者就叫总经理,组织内职务则就多了,你都分不清这个主任和那个主任哪个更大。
“我还以为你要说这是进步的体现,是现代化和先进的表征呢。”
李学武玩笑着边走边说道:“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我更希望红星厂从形神两端共同向集团型企业演变。”
“您的意思是——”
栗海洋微微愣了一下,问道:“这三年集团的进步和变化,只在形式上有了集团型企业的样子?”
“你知道集团型企业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吗?像一七厂那样的?”
李学武回头看了他一眼,笑了笑讲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你可以研究研究这个课题,回头咱们讨论一下。”
“好,秘书长。”栗海洋答应的倒是很痛快,笑着送了他到车门前说道:“回家我就找资料学习,尽快给您答案。”
“年轻就是奋斗和学习的理由。”
李学武抬手拍了拍他的胳膊,由着于喆给开了车门上了汽车。
栗海洋站在原地,看着李学武的汽车离开后,这才上了自己的车。
集团型公司到底是什么样的?
这个问题太简单也太玄奥了,难道在秘书长的眼里,对于他来说已经是骄傲和自豪的红星钢铁集团还不算正经的现代化、具有绝对核心竞争力的集团型企业?
那在秘书长的心里,到底什么样的企业才算是真正的集团型企业?
——
“你真要去京城生活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