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章 买救国公债
第317章 买救国公债 (第1/2页)到了8月13日,淞沪战争正式打响,沪市立即陷入炮火连天当中,这一次租界也不再安全,天空经常有战机掠过,还时不时一颗炸弹投下。
鉴于形势如此,洋人也纷纷开始撤侨,一些妇孺老少纷纷撤出沪市,香港迎来一波‘人口福利’。
德辅道,平安银行大厦。
陈光良通过电话,和沪市平安银行高层夏高翔等人,取得联系。
“嗯后续沪市的物价必然上涨,通货膨胀利害,我建议你们联合新丰纺织、维他奶等关联企业,讨论用‘现金’加‘实物津贴’的方式,实行分级来给所有员工发工资和福利。此举,不仅有利于我们改善我们员工的生活,也有利于抑制沪市通货膨胀的功效。”
简单来说,陈光良在沪有将近6000名员工,接下来会是以‘法币’、‘米、油、煤’等物资组合的方式,来发放工资。
夏高翔在电话里当即说道:“好,我马上组织大家讨论,多谢老板关心大家。”
陈光良回道:“嗯,保证好大家在沪的生活,我才放心。”
挂完电话,陈光良揉一揉大脑。
幸亏,事先平安银行在租界囤积了大量的物资,包括100万法币的大米(未贬值的法币),以及煤炭、盐、糖、肥皂等日用品。
这样一来,‘陈氏企业’的近6000名员工,接下来将获得薪水+实物津贴的良好福利。6000名员工的背后,又是6000个家庭,这将大大的造福沪市人民,毕竟这6000个家庭也不需要去外面抢购物资,变相的抑制了沪市的通货膨胀。
“老板,您约见太古洋行老板的时间到了!”
一名助理提醒陈光良。
“好,我马上去”
此时,陈光良已经习惯在香港办公,通过这里,遥控掌握着全国的事业。
当然不像后世那么方便,也全靠‘家臣们’的忠心和能力。
不一会,陈光良来到太古洋行总部,见到了施约克。
两家也算不打不相识,之后还合作过一次——陈光良租船给太古洋行,两艘次新船一年时间。
此时施约克感叹的说道:“华夏再次遭受战火,我们太古航运也是损失不菲,倒是听说陈先生提前卖掉航运公司,避免了损失。”
这个人太有前瞻性了。
陈光良马上说道:“那只是个意外,因为交通总长和我不对付,处处针对环球航运,我才卖掉航运资产的。”
施约克一听,倒也没有怀疑,询问道:“陈先生这次来的目的是?”
陈光良随即说道:“我在香港还有四艘船,后续想进出沪市租界,运送一些物资。所以,我想让着四艘船挂英国旗,以太古航运的名义经营。”
其实,挂意大利的旗帜最好,但一时间他也找不到合适的。
施约克说道:“那就得必须是英国籍船长,否则根本瞒不过日本人。另外,陈先生也得答应我一个条件!”
趁火打劫啊!
“请讲”
施约克眼睛一转,说道:“我知道,招商局撤回一批船到香港,我想他们很难再继续经营下去,希望从他们手中购入一批船,麻烦陈先生当过说客。”
陈光良有些意外,居然是这个事情。
如今招商局的总经理是蔡增基,此次战争一开,招商局的一部分船在长江中上游,一部分船则去堵住镇江等长江狭窄段,以阻挡日本海军进犯;招商局还有不少大船,纷纷来到香港避难,避免被日本人给截获。
幸亏当年陈光良力主将招商局的沿海和远洋的船舶,统统装上无线电波,这一次大量的优质船纷纷收到消息,来到香港避难。
“这个事情,我只能代为传达,毕竟我现在不是招商局的总经理。”
“这是自然”
随后,话题重回陈光良的4艘5000吨船只,悬挂英国旗和太古洋行名义航线的问题。
施约克也是比较惊讶,陈光良居然还有如此航运实力。
以太古航运的名义经营,自然要缴纳一笔费用,不过比起运输物资给抗战区,这点保护费又算不上什么。
第二天,陈光良便和来香港避难的招商局总经理蔡增基,进行会面。
“蔡先生,招商局此次来港避难的船只,一共有多少?”
蔡增基是南鲸政府的官员,曾经是铁路局的司长,但面对陈光良这样的‘招商局总经理’前辈,自然也不会摆什么架子。
更何况,如今蔡增基来港避难,似乎没有打算回大陆的想法。
蔡增基如实说道:“四艘3000多吨的次新船、两艘5000吨的次新船,还有四艘3000多吨的新船。陈先生,现在日军已经封锁了华夏沿海,而长江口也被沉船堵塞,这批船只能在香港的港口停留。”
他明白,招商局有现在的发展,全靠陈光良当年的功劳。
他接手招商局时,招商局的债务已经很低,而且还增购了一大批的次新船、新船。
陈光良询问道:“这些船,你打算如何处理?”
他无意干涉招商局的事情,但代人询问一下没问题。
蔡增基为难的说道:“就是不知道战局如何发展,如果在沪市能击退日本,这些船自然是要继续经营的。只不过日本宣称三个月灭亡华夏,我也担心局势朝着坏的方向发展,后期的这些船,也只能在香港处理掉。”
陈光良思索一下,便说道:“招商局最好能在香港组建一支船队,后期能开辟香港至安南海防的航运线路,当然挂洋人的旗帜最好;另外,香港至欧洲、北美的航线能不能经营.另外一方面,四艘新船确实价值不菲,我建议后期可以出售掉,最大限度的保护国有资产。”
十艘船,总吨位3.5万吨,这可是招商局远洋船的核心资产啊!
幸亏是保住了!
蔡增基点点头,说道:“陈先生的建议,我会认真思考的。现在毕竟沪市的战争还在继续,不宜过早决定。”
陈光良最后补充道:“太古航运对招商局的船只很有兴趣,后续如果有需要,蔡先生不妨去联络一下。”
“好的,多谢陈先生给招商局找了一个出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