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大明求生记 > 第四百四十章 最不可靠的就是盟约

第四百四十章 最不可靠的就是盟约

第四百四十章 最不可靠的就是盟约 (第1/2页)

朝廷刚在九原设立了镇守太监衙门由宦官张亮主持,还设立了都指挥司衙门及派出了巡按御史纪涛,很显然是来捡现成的,可是九原城墙残破不堪,倒塌严重,本以为平安伯会差人修复,可是章子俊根本就不想修复,只是在原来的几个城门洞口及一些残存保留完好的几段城墙上,修造了几座炮楼模样的建筑。
  
  从秦至汉初到武帝时期,九原城都没有被匈奴占领,原因就是九原城在黄河以南,是秦直道北面的终点是汉朝的北大门,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汉初一直在坚守此地。
  
  随着汉初的“修养生息“,汉朝国力得到了加强,到了武帝时期,开始大举反击匈奴。据《汉书》载:“(元朔二年春)遣将军卫青、李息出云中,至高阙。遂西至符离,获首虏数千级。收河南地,置朔方、五原郡“,又据《地理志》载“五原郡秦九原郡,武帝元朔二年更名”。
  
  从元朔二年开始,九原城再次换发了生机,成为武帝反击匈奴重要的前沿阵地。由于战略的需要,九原城迎来了第三次扩建,这次扩建后的九原城是原燕、赵、秦三国九原城面积的总和,更名为五原郡,形成了今天麻池古城的样子。
  
  驻守九原城的是第一师第二团二营三连,连长许久耕在南城门依城墙旁设立了驻九原军营,又修筑了高墙及战壕碉楼,只因城内败破不堪,全是黄土泥墙修建的低矮房屋,连镇守太监衙门也是一排土墙而建的低矮房屋,进入屋内要低头弯腰才行,对门的都指挥司衙门更加不堪,有几间房没有屋顶。加上朝廷也没有拨付银两修建,镇守太监张亮及巡按御史纪涛只能就地找最好的房子做衙门,在官场上一直是住衙不修衙的“习俗”,这叫做官不修衙,客不修店。
  
  古代官员不热衷修理衙门,一个原因是官员流动比较快,所谓“官如传舍”,当官就像住旅店一样,只是匆匆过客,衙署好坏又有什么关系呢?另有一种说法,一个人热衷修衙,很可能就升迁无望了。而且宋朝开始,朝廷对于官员修葺修建衙署的管理也收紧了。宋真宗景德三年,杭州知州薛映被人告发“在司擅增修廨宇”,薛知州被贬为“连州文学”——一个小地方的闲职。宋仁宗嘉祐三年,汝州知州李寿朋在春荒时节“令郡人献材木,修廨宇亭榭,重为劳扰”,也被御史弹劾,受到降职处分。
  
  明朝万历年间,北京宛平县知县沈榜在《宛署杂记》中描述,宛平县虽然是京畿首县,但县衙却非常简陋:“廨仅一所,与民间比屋,曲直不齐,各佐领衙与市**墙,声音可通。吏大半无廨地,僦借民居。顾不知创自何时,何所迁就,而因陋就简,粗备如此也。”官不修衙的关键因素是朝廷严格控制修建官署的资金。地方官员如果要修理衙门,基本指望不上朝廷的财政支持。他只有另寻出路,一种是向地方富人寻求捐助。但是地方富户士绅捐助往往也是有条件的,而且,遇到这种捐助的时候,官员自己首先得带头捐出一大笔钱。所以,不到万不得已,官员不会去向部民寻求捐款。
  
  如果官府有大量陋规之类收入,财力雄厚,也可以自己解决修建经费。问题是,明时期衙门都是大包干,陋规等额外收入,用于上下打点,剩下的就是作为承包人的长官和团队的。官员宁可把剩下的装到自己腰包,也不可能用于修建衙署,这差不多也是人之常情。
  
  总结起来有其五点:一,官员流动性大:古代官员的任期较短,流动性大,很多官员只是匆匆过客,因此他们不愿意花费大量时间和资源去修缮衙门。
  
  二,经费问题:修缮衙门的经费往往难以保障。朝廷对修缮衙门的经费管理严格,官员很难自行筹集到足够的资金进行修缮。
  
  三,制度约束:历代对官衙的修建都有严格的规制,任何超越标准的修建行为都是不允许的。官员如果擅自修缮,可能会受到处罚。
  
  四,文化传统:古代官员普遍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认为修缮衙门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事情,因此不愿意投入过多精力。
  
  五,宋朝以后,朝廷对官员修缮衙门的管理收紧,许多官员因擅自修缮衙门而受到处罚,前面说的那个杭州知州薛映被人告发“在司擅增修廨宇”,薛知州被贬为“连州文学”就是最好的榜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