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9章 :他想对得起
第549章 :他想对得起 (第2/2页)翟达侃侃而谈,下方聚精会神。
[所以...无论是最普通的技术工人...]
机核半导体厂,曾经从保安岗位晋升为技术岗的李宝虎,穿著闷热的防尘衣,一丝不苟的记录著仪器数据。
换岗已经接近一年,他不说多闪耀,但一直尽职尽责。
他想对得起自己的努力。
[还是非生產部门员工.:::]
机核培训学院,屈振认真在讲台上授课,为新一批即將入职电机厂的工人培训。
他曾经也跟隨著其他人一起前进,但很快发现自己才情有限,於是主动提出在这里搞培训工作。
看著一轮轮新员工走进又离开,奔赴自己的工作岗位,他居然也有了一些教书育人的感觉。
他想对得起自己的学生。
【无论是科研工作者..:
蔚蓝之眼中,一只乌鸦站在枝头,朝建筑物內望去。
落地玻璃后方,一个很矮的雌性人类,正在和一个雄性人类对峙,两人气氛很是凝固,引起了它的好奇。
没有声音,但那雄性说了句什么...矮个子雌性直接炸毛了,一脸惊慌。
雄性一副诚恳表情说了句什么,矮个子雌性整个脸发红..:
嘎嘎!怎么越走越近了?嘎嘎!雄性拉起了雌性的手?!
乌鸦无趣的转头飞走了。
真无聊,原来是“求偶”。
玻璃窗內,陆涛握住葛巧巧的手:“学姐...其实我对你也有好感...只是一直不会表达,我们要不要...试著交往一下?”
葛巧巧咬著牙...许久后才从牙缝里挤出弱弱的一句:“好吧...其实我也...没经验...“
她想对得起自己的青春。
[还是支持性岗位...]
安保科,平日尽忠职守的刘大哥,今日有些心不在焉。
项白走进来的时候,刘大哥起身道:“项老师,你是上面专门招来的,有没有什么门路打听消息?”
项白摇摇头,心说我连几个食堂都没走明白...哪来的门路。
“哎...听说机一小区竣工了,之前分房我也报名了,不知道名单排上了没有...”
项白疑惑道:“刘哥你...在东阳没住宅么?”
你不是本地人么?都四十多了没房子?
刘大哥嘆了口气:“以前是有的,我老娘生病的时候卖了治病去了...之后就是一边照顾老娘一边挣钱,到现在也和媳妇老娘三个人挤出租屋..:”
“公司虽然待遇好,但外面房价也在涨,错过这一次,估计这辈子就指望不上房子了...想让老娘最后几年住的舒坦点,媳妇跟了我也是委屈了半辈子。”
项白想了想道:“我虽然没有门路打听这种事儿,但我觉得即便机一小区没排上,机二小区不是已经在建了么?终究能排上。”
刘大哥只是想找个心理安慰,不確信道:“像我们这种保安...也有机会么?天下间,还有给保安分房的公司。”
项白笑了笑道:“我觉得吧,这和你是什么岗位没关係,而是公司制定了一套標准,没说『保安不算员工”,那就一定会公平执行。”
“再说了...咱们这是区域安全系统监察员不是?”
刘大哥长出一口气,虽然心里还是带著些躁动,但想到研究院的种种..:
对员工的好,不是装出来的,也不是假大空。
所以,自己不该有不安,打听来打听去,反而干扰了公平..,
项老师说得对,即便这次没排上,以后也有机会..:
刘大哥带上了帽子和对讲机,说道:“那我就不多想了,我去巡逻了,做好眼前的事。”
他想对得起自己的工作。
电机工厂前,翟达站在台上,阳光有些刺眼,春风有些调皮。
额前的碎发微微飘动,清爽而昂扬,
“我不敢保证这次每个人都有机会,但我可以保证机会是公平的。”
“各位,『机一小区』已经竣工,『机二』在建,未来甚至会有『机六』、『机七』、『机..:』咳咳,总之,发展的脚步不会停下,发展的困境总会出现。”
“但我们研究院所有人,谋求发展的心不会变,追求发展的人不会怕....”
“今日,电机厂投產,是研究院技术体系里重要的一环,明日,在各个岗位上的你们,也是研究院前进的重要动力,所以各位...”
翟达想起一句“老话”,作为总结语再合適不过了。
“擼起袖子加油干!”
下方数百人,热烈的开始鼓掌。
这种回应是热烈而朴实的,每个人心里都充满了干劲儿。
翟达也一起鼓掌,而后笑著走下了台,心里却是沉甸甸的。
盘子越来越大,肩上挑著的东西越来越多。
他也要对得起自己的事业,对得起自己的员工。
以及,对得起自己来这一遭,对得起曾经的初心。
侧面十几米外,许学军眯著眼,看著翟达那年轻挺拔的背影。
不知不觉...眼眶有些湿润。
之后的几天里,一直到清明节前夕,翟达仿佛在玩“连连看”,奔波在东阳各处。
先后又参加了“机械未来城艺术馆”、“乌托邦集团第一家食品厂(奶茶供应链)”、“机核第一幼儿园”的揭幕仪式。
就连从东阳城区直通未来城的大桥“新沂大桥”通车,李康达都特別邀请了翟达去剪裁。
春天是交...不好意思,是生长的季节。
但对研究院和乌托邦集团来说,也是收穫的季节。
今年,还会有无人机工厂、乌托邦大酒店、乃至汽车工厂都有可能完成。
甚至,建设部已经开始论证“蔚蓝之眼二期”,也就是大家最初畅想中的“二环”了。
曾经,一个科技企业来到了小县城,不被理解。
现在,机械未来城,万物进发。
翟达突然理解了,为什么当年一位老人,在地图上选中了一个小渔村。
而那么多经济特区里,又唯有小渔村变化最大,成就最高。
一张白纸好作画,地方越小,想像空间越大。
当初小县城带来的些许困扰,渐渐已经被发展的脚步抹平,甚至体现出了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