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华娱:从神棍到大娱乐家 > 第五百七十九章 《球状闪电》(中)/为雪糕加更

第五百七十九章 《球状闪电》(中)/为雪糕加更

第五百七十九章 《球状闪电》(中)/为雪糕加更 (第1/2页)

事实证明,从莫斯科去西伯利亚,并不比从国内去要近多少。
  
  飞机降落在西伯利亚的冰原,寒风裹挟着雪粒扑面而来,瞬间将陈光和林云从莫斯科机场的喧嚣抛入一片白茫茫的寂静。
  
  他们找到一辆破旧的出租车,司机是个沉默寡言的中年男人,帽檐压得很低,只能看到一副厚重的眼镜和紧抿的嘴唇。
  
  车子在冰雪覆盖的公路上颠簸前行,窗外是无边无际的雪雾和黑压压的针叶林,仿佛永远没有尽头。
  
  林云用略显生硬的俄语尝试与司机交谈,出乎意料的是,司机在瞥了一眼冻得瑟瑟发抖的陈光之后,突然切换成流利的英语。
  
  “科学城……”司机声音低沉,带着一种学者般的腔调,“是上个时代浪漫主义的产物,当年的我们,天真地以为可以在这里创造一个新世界。”
  
  他握着方向盘的手稳而有力,“可惜远离文明中心,人才不断流失,终究只是理想主义的泡沫。”
  
  “您不像是个出租车司机。”陈光忍不住说道。
  
  刚刚的俄语陈光没听懂,林云代为介绍:“这位是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的研究员。”
  
  “我研究的是远东未开发地区资源规划。”司机淡淡地补充,“一门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毫无用处的学问。”
  
  “您……失业了?”陈光问道。
  
  “今天是周日。”司机嘴角扯出一丝苦笑,“我开两天车,比一周工资还多。”
  
  车内陷入沉默,只有引擎的轰鸣和风雪的呼啸。
  
  车窗外,科学城的轮廓渐渐在雪雾中显现。那些五、六十年代的赫鲁晓夫楼整齐排列,斑驳的墙面积雪覆盖,偶尔能看到一尊被冰雪半埋的列宁雕像,指向某个已被遗忘的方向。
  
  这座城市不像千年古城那样充满历史的厚重,却散发着一种近在咫尺却又遥不可及的怀旧气息,仿佛一个刚刚逝去的青春时代。
  
  车子最终停在一片几乎一模一样的五层住宅楼前。
  
  “城里最便宜的住宅区。”司机在离开前摇下车窗,意味深长地留下最后一句话,“但住在这里的,可不是最便宜的人。”
  
  陈光和林云面面相觑,继而推开沉重的单元门,一股陈旧的气味混合着消毒水的味道扑面而来。
  
  门厅昏暗,墙皮剥落,只有几张模糊的政党竞选海报勉强辨认。他们借着打火机微弱的光亮,在狭窄的楼道里摸索,木质楼梯在脚下发出吱呀的呻吟,一直上到五楼。
  
  刚绕过楼梯口,一个浑厚而略带沙哑的男声从黑暗中传来,用的是英语:“是你们吗?为BL来的?左手第三个门。”
  
  他们推开门,瞬间被一种矛盾的感觉击中。
  
  房间似乎很暗,但天花板上一盏裸露的灯泡又显得异常刺眼,浓烈的伏特加酒味和旧书纸张的气味混杂,环顾四周,书籍堆积如山,却乱中有序。一台老式电脑屏幕在他们进入时闪烁了一下,随即熄灭。
  
  一个高大的身影从电脑前站起来。他胡须浓密,脸色苍白,年龄约莫五十多岁,眼神却异常锐利,仿佛能穿透人心。
  
  “住久了,听脚步声就知道来的是生人。”亚历山大·格莫夫打量着来客,目光在他们年轻的脸庞上停留,“而能到这儿的生人,只有你们了,龙国人?”
  
  陈光和林云点头,看着眼前由《飓风营救》的男主连姆·尼森饰演的俄罗斯老者,也是红色时代的科学家。
  
  “我父亲上世纪五十年代去过那里,帮你们建三门峡水电站。”格莫夫顿了顿,语气带着一丝自嘲,“听说帮了倒忙?”
  
  林云见多识广,她谨慎地回答:“当时似乎有这回事,泥沙淤积问题当时估计不足。”
  
  “啊,又一个失败。”格莫夫喃喃道,像是说给来客听,又像是自言自语,“那个浪漫时代留给我们的,似乎只有失败的记忆。”
  
  他做了简单的自我介绍,然后再次深深地看了两人一眼,眼神复杂,低声说:“很年轻……你们还是值得救的。”
  
  这话让陈光和林云心中一震,交换了一个惊疑不定的眼神。
  
  陈光想到了那时候的张彬,跟自己说过同样的话。
  
  格莫夫不再多言,将一个硕大的、装着浑浊私酿伏特加的玻璃瓶和几个茶杯大小的杯子重重放在桌上。他熟练地倒满三杯,透明的液体在昏暗灯光下泛着微光。
  
  “我喝不了这么多。”陈光连忙摆手。
  
  “那就让这姑娘替你。”格莫夫语气冷淡,不容置疑,随即将自己那杯一饮而尽,然后又倒满。
  
  林云没有推辞,令陈光咋舌地端起硕大的杯子,仰头将烈酒灌了下去,动作干脆利落。
  
  喝完后,她面不改色,伸手又将陈光那杯拿过去,喝掉了剩下的一半。
  
  房间里只剩下倒酒和喝酒的声音,时间在伏特加的浓烈气味中缓慢流淌。
  
  陈光看向林云,希望她切入正题,她却似乎被格莫夫的情绪感染,眼神变得有些空洞,只是默默地又灌下去半杯,然后直勾勾地望着前方斑驳的墙壁。
  
  不知道是不是和之前在莫斯卡的哭泣有关。
  
  观众也颇为不解,心头的悬疑更甚。
  
  陈光有些焦急地用空杯子轻轻顿了下桌子,林云回过神看了陈光一眼,然后微微偏头,用眼神示意他看向旁边的墙壁。
  
  陈光顺着她的目光望去,心脏猛地一缩。
  
  直到此刻才真正注意到,这个房间的墙壁竟然全部贴着黑色的纸张。但因年久失修,墙体渗出的水渍已经浸染了黑纸,形成一道道蜿蜒的、触目惊心的白色痕迹,如同某种神秘的符咒,又像是被冻结的泪痕,布满了整个房间。
  
  一种难以言喻的压抑感,瞬间笼罩了下来。
  
  那些,全都是球状闪电。
  
  照片大小不一,但大部分只有三到五英寸左右,数量难以想像,陈光一张一张看过去,照片几乎没有一张是重复的。
  
  他感觉到一种强烈的兴奋,很显然这是苏大哥上世纪的遗产,真不知道他们从什么时代就开始了这项研究。
  
  格莫夫似乎是一个人孤独了太久,有林云同他喝酒、陈光和他讨论球闪,很是滔滔不绝地聊了几句,继而在一个电话以后招呼大家离开。
  
  “带你们去看看真家伙吧。”
  
  三人上了一辆吉普车,这会儿的林云和陈光才知道刚刚被灌进肚皮的伏特加有什么作用,全身隐隐有些暖意来对抗酷寒。
  
  坐上一辆老式的双翼飞机,格莫夫给两人介绍老迈的飞行员,“这是列瓦连科大叔,这是他用来给森林撒药的家伙,我们出发。”
  
  陈光对双翼飞机发动机的嘶哑声有些担忧,“万一……万一待会儿掉下去怎么办?”
  
  格莫夫听了林云的翻译哈哈大笑,半晌才意味深长道:“有时候,你飞到了头,发现还不如中途就掉下来。”
  
  这一段其实是在加拿大拍摄的,一段无人机的航拍镜头入画,从飞机舷窗视角展现西伯利亚大地无垠的壮阔景象。
  
  镜头缓慢平移,强调空间的广阔与时间的流逝感,下方是无边无际的墨绿色针叶林海,被厚厚的白雪覆盖,如同披着白色巨毯。
  
  高空的光线清澈冷冽,雪原反射着阳光,形成大面积的亮白色调,与森林的深绿近黑形成高对比度。
  
  充斥着蓝、白、黑的整体色调偏冷,营造出纯净壮美却又略带疏离的荒芜氛围。
  
  短短的十几秒看得电影宫里的导演们啧啧赞叹,他们是知道有无人机拍摄这样的技术存在的,相信经过《球闪》的推广,这个市场也要被打开了。
  
  “西伯利亚,苦难、浪漫、理想、献身。”林云头靠在舷窗边,动情地看着异邦大地。
  
  陈光此时对从她的那一天晚上回来后的异样已经不再惊讶,和女军官一起沉浸在了上个世纪的红色帝国遗产中。
  
  只是后者的子民们并不买账:“你说的是过去的和中的西伯利亚,现在这里只剩下失落和贪婪了,在下面的这块土地上,到处是无节制的砍伐和猎取,从油田泄漏的黑色原油到处流淌。”
  
  大家都沉默了,直到下了飞机后跟着格莫夫艰难地行走在雪地铁轨中,三人来到一处隐蔽的隧道口,格莫夫像是带着他们探险一般,搬开了一块突出的大石。
  
  一个直径一米的黑洞口露了出来。
  
  在低矮的洞穴中几乎匍匐前行,狭窄的空间令人窒息,幽闭的恐惧随着深入不断加剧。
  
  突然,格莫夫直起身子,陈光两人也跟着站直,手电光照射下,他们面前出现一条宽敞的隧道,平缓地通向地下深处,先前看到的铁轨在黑暗中延伸远去。
  
  隧道壁面平整,水泥墙上布满钉销和固定电缆的铁环。他们沿着隧道向下走去,寒意逐渐消退,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气息,隐约能听到滴水声,温度已升至冰点以上。
  
  前方的空间骤然开阔,手电光柱仿佛射入无边的夜空。光束在高处散开成暗淡的光圈,隐约照出高耸的洞顶。
  
  每一步都激起层层回声,让人无法估量这个地下洞厅的规模,格莫夫停下脚步,点燃一支烟,准备开始讲述这里的往事。
  
  “四十多年前,我在莫斯科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我到现在还清楚地记得那一天,我同成千上万的人一起,看着刚从太空返回的加加林乘坐的敞蓬吉普车穿过红场。”
  
  “他挥着鲜花,胸前挂满勋章。那时我热血沸腾,怀着去一个全新的世界创造一个伟大业绩的渴望,主动要求去正在组建的苏联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
  
  格莫夫死寂的眼中燃起狂热,那是一代人对红色年华的追忆,彼时的他们,也曾经屹立在世界之巅。
  
  “3141,这个项目的负责人找到了我,也是苏联最早的球状闪电研究中心。”老科学家从怀里掏出伏特加酒瓶,“他只用一句话就说服了我——”
  
  “加加林并不能在轨道上把一块石头像炸弹一样砸向华尔街,但我们如果成功,可以把帝国主义的坦克变成玩具。”
  
  “于是我来了。”格莫夫顿了顿,“也是我这一生噩梦的开始。”
  
  他有些嘲弄般地看向脸色凝重的陈光和林云:“知道我为什么说你们还有救吗?”
  
  “就在你们的脚下,曾经有5000多名苏联最顶尖的物理学家和数学家,花费了三十年的光阴来研究那个幽灵。”
  
  “在这里曾装备过世界上最大的雷电模拟系统,最复杂的磁场发生装置,和巨型航空风洞等大型实验设备,以从各个角度最大限度地模拟球状闪电生成的环境。”
  
  “最夸张的时候,巨型雷电模拟器产生的闪电强度,比自然界中自然闪电都大了好几个数量级,以至于北约的核监视系统检测到震波后,认为是地下核试验,我们的政府承认了,在核裁军谈判中因此吃了不少亏。”
  
  陈光抬头仰望那座放置巨型电极的梯形台,它以深深的黑暗为背景,在电筒的三道光柱中显现出来,像是密林中阿兹台人的祭坛,有一种神圣感。
  
  但可悲的是,当他们这些球状闪电的的可怜追随者,满心欢喜地想要获取昔日帝国的研究经验时,却被告知这只是一场梦。
  
  一场噩梦。
  
  格莫夫在林云的追问下讲述了他的噩梦。
  
  “帝国最顶尖的团队在1962年就成功产生了一枚球闪,我到现在都能记得当时的参数,闪电电流是一万两千安培、电压为八千万伏、放电时间为一百一十九微秒。”
  
  “就当我们以为可以轻松按照固有参数去制造出它、进而发展成为超自然的武器、在古巴导弹危机期间为国铸剑时,却发现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连姆·尼森饰演的老科学家格莫夫,脸色因酒精而潮红,又因痛苦而灰败,在对比度略微加强的镜头下可叹而沧桑。
  
  “在当时的国内,决定论和机械论是压倒一切的思维方式,科学家也是要被正智思想领导的,球状闪电被定位为应用项目,传统的线性思维决定了我们只能按照参数去不断尝试,但又不断失败。”
  
  “所有人,无数人,从年轻到衰老,从疾病到死亡。”格莫夫感慨道,“我们不断更新重建雷电模拟系统、外加磁场系统、微波激射系统、空气动力系统,在这里度过了人生的黄金岁月。”
  
  “八十年代中期,受星球大战计划的影响,球闪的研究得以扩容,一度达到了鼎盛,但最可悲的事情也发生了,我们根本无法生产它、更别说控制它。”
  
  “即便偶尔在几万次试验中成功了一次,它也会飘飘然地突然穿墙出现在某处,像是死神一样随机带走谁的生命。”
  
  格莫夫泪眼浑浊,带着两个异国的研究者来到了梯形试验台的背面,上面是密密麻麻的俄文字母,看得人头皮发麻。
  
  “这里是三十年里为3141献身的爱国者们,恶劣的工作环境杀了他们,国内的正智风波也随时要大家去坐牢。”
  
  他艰难地踮脚点着一个名字:“这是我的妻子,在我被迫害疗养期间认识的一位护士。”
  
  “这是我的儿子,他被基地生产出的最后一颗球闪蒸发干了全身的血液,成了一具干尸。”
  
  “当年的控制中心是多么明亮干净,只是在那洁白的防静电地板正中,摊放着我儿子的遗骸,他即便成了这样,也要继续成为我们的研究对象。”
  
  “从那一刻起,我就已经死了。”格莫夫痛苦地闭上眼,“在这种自然或超自然的力量面前,人类真的太渺小了。”
  
  “科学的入口处,就是地狱的入口处!”特写镜头下,连姆·尼森饰演的前苏联科学家像个孩子一样放声痛哭,涕泗横流!
  
  台下不乏观众看得泪流满面,镜头切换到两人返航的飞机,以及陈光在内心的独白。
  
  这已经是他第二次听到这句话了,第一次是在郑敏的笔记扉页,这一次来自一个行将就木的老科学家。
  
  他不由得想起但丁的《神曲》,地狱之门上写着一行字:
  
  进入此门者,必须舍弃一切希望。
  
  一次意外的西伯利亚之行结束了,但带给陈光和林云的震撼却远未终止。
  
  性格怯弱,因为父母的惨死和整个红色帝国的失败而陷入悲观情绪的陈光,向军方的雷电研究小组请了个长假。
  
  如果不是导师高波力劝,他甚至可能直接辞职。
  
  即便他是起到关键核心作用的数学家、物理学家,也是目前唯一的全模型构建者,但这位陈博士现在已经很难再专心投入工作中去了。
  
  除非他能祛除格莫夫在自己面前凄惨痛哭的场景,以及搞清楚那个发自内心的疑惑和叩问——
  
  当我追逐球状闪电的时候,我在追逐什么?
  
  但林云呢?
  
  镜头中的的她没有受到一丝一毫的影响,反倒因为外围局势的恶化,没日没夜地继续投入球闪及球闪武器的研究。
  
  直到一年多以后,林云的男友江星辰找到了陈光。
  
  性格怯弱、对林云充满好感的陈光,此前倒是见过这位年轻的舰长一次,只不过他纳闷的是对方给自己打电话的原因。
  
  黄小名饰演的江星辰第一次在电影中露脸:“陈博士,有兴趣出海玩玩吗?”
  
  “额……可以吗?”
  
  “当然。”好奇心推动着陈光和这位珠峰号航母的年轻领袖见了第一面。
  
  他南下到了港口边,随处可见关于防空、防谍的标语,肉眼可见的战前氛围令人咋舌。
  
  陈博士这一年多以来一直两耳不闻窗外事,但在此前的博士选题的另一个方面、即关于龙卷风的形成和预报方面的研究上,取得了革命性的进展。
  
  他的论文和研究成果甚至受到了号称气象学界诺贝尔奖的世界气象组织奖的五人提名,下个月就要去参加位于俄克拉荷马州的国际热带气旋学术研讨会。
  
  这其实都要归功于这几年在球闪研究上的高强度数学工具、物理工具的应用,以及对气象学的研究思维。
  
  但与此同时,脱离了军事科学研究合作的陈光,也无法通过部队人士对现在的战争形势有深切的认知。
  
  直到江星辰在一艘出海的帆船上同他聊起这些事。
  
  贼寇势大,出动航母联合舰队,进逼领海在即,总体而言很不理想。
  
  陈光有些愣神地看着他,这位年轻的航母舰长似乎已经很久没睡过一个好觉了。
  
  这里是导演路宽为影片过审和全球公映的考虑,刻意淡化了和现实的关联,完全是一个架空的世界局势。
  
  军人身份的江星辰脾性直率,在热心地教陈光一些譬如看海图、使用六分仪的航海知识后,在一处小荒岛上登陆。
  
  “实话说,我这一次是为了劝你回去,回到雷电武器研究中心。”这位航母舰长叹气道:“你不必先拒绝我,我从林云那里了解了你们在俄罗斯的经历。”
  
  “我认为,他们是在用僵化的武器研究机制来研究自然科学界的一个基础课题,其过程中不免缺少新思想,缺少想像力和创造力。”
  
  “还有当时前苏的政治环境,相信你通过他的描述也可见一斑,那并不是一个开放的研究环境。”
  
  “但现在……”江星辰顿了顿,“我们需要你,林云和雷电武器也需要你。”
  
  他见陈光不说话,稍稍叹了口气,和面前的陈博士谈起一桩军中秘辛。
  
  电影叙事也通过他的讲述,向陈光和观众同时描摹展示着林云的性格形象,不断完满丰富着这个人物。
  
  银幕画面闪回插叙,原来,林云对武器的痴迷已经酿成了恶果。
  
  她曾在本科时发明过一种液态地雷,但实际上是经过纳米技术改造的硝化甘油,去除了这种液体炸药对振荡的敏感性,却增加了它对压力的敏感性,因此这种液体存储时的深度是严格限制的,盛装它的容器分成许多互不相通的层面,以防底部液体因压力过大而被引爆。
  
  把这种液体泼到地面上就算完成布设,在这块地面上行走就会引爆炸药,杀伤力很大,传统的工兵根本无法探测。
  
  当时的林云喜出望外地向上级推荐了这种地雷,但当时我方已经加入了国际反地雷公约,她也遭到了严厉批评。
  
  但就在去年年初,智利和玻利维亚的一次边境冲突战场出现了这种地雷,更可怕的是,敌对双方都使用了它。
  
  谁提供的技术,不言而喻。
  
  “我认为你和林云的性格在工作中是一种很好的互补,你是防火墙。”江星辰沉声道:“她有时候真的太疯狂了,没有人阻止她的疯狂。”
  
  “我也许更做不到。”陈光自嘲,但对于面上局势和林云的担忧最终还是说服了他,“我下个月参加完学术会议,就会回到研究中心。”
  
  江星辰有些疲惫的脸上终于露出笑容。
  
  银幕上的叙事加速,简略明了地交待了陈光此后如约前往俄克拉荷马参加气象会议的经过。
  
  他利用此前的研究成果,发明了一种侦测和预报系统,可以发现龙卷风脱胎前的“母体”强雷暴中的“风卵”,从而通过导弹系统发射油气燃烧弹对下沉冷空气进行精确打击。
  
  这种燃烧弹能在瞬时放出巨大的热量,使下沉冷空气团升温,从而破坏龙卷风的形成,也即破坏了“风卵”。
  
  这就是目睹了球闪的残酷和无奈的这一年来,陈博士对于“科学造福人类”所做的贡献,也是他和林云在性格上有如天壤的明证。
  
  台下的观众迫切地想要知道球闪后续的研究情况和此前种种异象的科学原理,没有太过关注这段简单说明。
  
  但很显然,这样的叙事并不是无意义的。
  
  陈光从国外载誉而归的第一站,是林云的一场家宴。
  
  他认识林云也不少年了,一年半以前能够顺利参与到一个低级别的军事代表团去莫斯科,已经他看出这位女军官的家世不凡,包括今天江星辰讲述的液态地雷的故事。
  
  换做一般人,恐怕早就被处分了吧?
  
  但这位陈博士总算没有想到,能够在一个上世纪五十年风格的大院和二层小楼前,见到这位著名的理工科出身的高级将领,他的肩章上有三颗星。
  
  李幼兵扮演的林峰气度儒雅,很是高兴地同陈光聊了些球状闪电和他最近关于龙卷风“风卵”的研究成果。
  
  林峰是哈军工的高材生,电子学专业出身,但已经很久没有从事技术工作,而是转到纯军事指挥领域。
  
  但以他的视野、格局,包括听女儿在俄国和格莫夫交流的经过,还是能给这两位天纵之才的博士们一些建议和方向。
  
  “球状闪电的研究很难,但也可能很简单。”林峰在家宴饭桌上平易近人地和两位后辈闲聊,“给你们举个例子吧——”
  
  “我们五六十年代见过的第一台计算机是前苏联的,主频我忘了,内存是磁芯存储器实现的4K,装它的箱子比书架都要高,小云成天向我吹嘘她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编程高手,但到了那台计算机上,编一个计算32的程序都会让她出一头汗。”
  
  林云笑道:“那时只有汇编语言吧?”
  
  “不,只有0和1。机器不会编译,你要把程序写到纸上,然后一个指令一个指令地把它们翻译成机器码,就是一串0和1,这个过程叫人工代真。”
  
  “也许是我们想的太复杂?”陈光脑海里突然出现上个月跟江星辰出海时看到的灯塔,禁不住喃喃道:“那灯本就是在那里的,但只有亮的时候你才能看到……”
  
  “什么?”林云被他没由来的一句话打了个岔,但又极聪慧地想到:“你是说……”
  
  “对!”陈光猛地站起身,“会不会格莫夫的3141发现的27枚球闪,根本就不是他们创造,而只是发现?”
  
  “所以我们之前的数学和物理模型都是狗屎!现在用最简单的0和1的思维去想,我们不应该试图生产,关键也不是在闪电本身的结构,更不在于磁场和微波之类的外加因素,而在于使闪电覆盖尽可能大的空间!”
  
  林云极其兴奋地看向林峰:“爸爸!军方实验室有没有可能支持我们建立一个……一个不小于二十平方公里的闪电阵列?我想在这个区域内将安装上千个闪电发生器。”
  
  “那就涉及到超导电池储存了,一节的价格三十多万,你们需要一万节……”林峰面色怪异,“够我们装备好几支苏-30中队了。”
  
  林云顿时有些气馁,她知道自己不可能从父亲这里走一点后门,何况是她这个校级军官来申请这种资金规模的实验,特别在知道苏大哥之前的失败之后。
  
  实验性的研究,只能投入实验性的资金。
  
  一直没有讲话的陈光突然一拍桌子,“我想起了前段时间去海上,渔民是怎么打鱼的?他们也没有在近海的每一处都插上网吧?”
  
  “所以我们只需要将闪电移动起来,它覆盖的面的面积足够大,我们就能建立发现球闪的基础。”
  
  陈光胸有成竹道:“现在把雷电武器放电打击的目标,从地上搬到另一架直升机上,就能形成一条横在空中的放电电弧。”
  
  “如果两架直升机以相同的速度飞行,就能带着这条电弧扫描大面积的空间,效果与闪电阵列是一样的这样只需要很少的超导电池就行了!”
  
  林云开心地连饭也顾不得吃了,“我现在就去打电话给基地!”
  
  林峰看女儿推门而出的背影,对做客的陈博士感慨道:“从很早开始,似乎唯一值得为之疯狂的,就是武器了,各种武器。”
  
  还有它们的应用,陈光在心里补充道。
  
  “这是她妈妈。”林峰不知道想起什么,也没了胃口,带着陈博士来到书房,指着墙上的照片给他看。
  
  他突然看向这位气象学博士,说出了一句和江星辰大意差不多的话:“小陈,如果有可能,你多帮一帮她,但要保持自己的底线。”
  
  军人说话直率,也不遮遮掩掩:“我不是说我的女儿没有道德底线,是她妈妈的事影响太大,导致她没有科学伦理底线。”
  
  林峰叹了口气:“林云小的时候是她妈妈带大的,我在前线,一年都回不了一次家。”
  
  “但79年她妈妈也作为通讯连连长去了南越,那时通讯设备比较落后,前线通讯还使用大量的电话线路,敌人也惯于切断电话线后设伏。”
  
  “有一次激战正酣,她带人查线时遭遇埋伏,三位通讯兵在接线时被一种伪装成竹节的炸弹夺去生命。”
  
  陈光心里一顿,想起了林云车上的装饰品,台下的观众亦如是。
  
  她把那个差点杀死她母亲的地雷当做装饰品,然后自己也发明了另外一种“优雅”的液态地雷。
  
  林峰停顿片刻,目光掠过相框边缘:“排雷过程中,她妈妈不幸惊动了越军留下的蜂群,马蜂追着她蛰,她跳进池塘,每次探头换气都能看到蜂群盘旋。”
  
  “前线通讯一刻不能耽误。”将军的喉结动了动,“她最终冲出水面,顶着蜂群接好了线路。当巡逻队发现时已昏迷不醒。”
  
  “医院里,毒素让她全身皮肤发黑溃烂,五官肿胀难以辨认。五岁的小云见了母亲最后一面。”他转向陈光:
  
  “此后整整一年,林云再没说过一个字,等重新开口时,语言已经很不流利了。”
  
  林峰语气愈发低沉:“再后来,她同迷上球状闪电的你一样,已经深深地爱上这些武器了。”
  
  “人就是这样的,这些改变他们人生的东西,总是会以不同的方式占据内心……至死方休。”
  
  银幕前的观众和此刻的陈光一样,算是慢慢在看清林云这个真正主角的形象。
  
  从三十分钟左右陈博士引出核心线索开始,电影篇幅就一直在铺垫和展示、现在又通过江星辰和林峰的回忆,具象她性格的成因。
  
  但伍迪艾伦等人却尤其惊讶——
  
  没有导演会在影片行至中后段,就提前把主角的人物逻辑、行为动机完全揭示给观众看,因为这会破坏叙事结构,使得后面的内容失去期待感。
  
  因为这是改编电影,不少人已经知道最后的结局。
  
  而想要做增益,就必须改变叙事结构,使之更具情感冲击力。
  
  路想要做什么?
  
  喜欢在影片里玩隐喻的贾科长则想起来在那一段关于红色帝国和格莫夫的戏份中,有一段林云外出又红着眼眶回归的片段,难道伏笔在这里?
  
  在他的认知中,如果这位天才导演先给了你一块美味的面包,那后面定然还会有可口的牛排,他绝不会叫你半饱不饱地吃到最后。
  
  所有此刻心存疑虑的导演们,都等着这块牛排将会以何种方式、出现在何处。
  
  ……
  
  无论如何,关于球闪的研究又找到了新的方向。
  
  因为战备局势的紧张,在和平年代不大可能被允许通过的球闪发现实验,还是在林云的艰苦努力下通过了申请。
  
  林峰是不会徇私的,一切只能按照规章制度来,因此他们这个所谓要制造球闪武器、却至今连球闪都没研究明白的军事项目,仅获得了两架武直9的支援。
  
  首次试验这天天气很好,凌晨的地面几乎是净风,参加项目的所有人员来到试验现场,所有工程师、工人和地勤人员加起来也就二十多人。
  
  离直升机起飞点不远处还停了一辆救护车,医护人员雪白的衣服在初露的晨光中十分刺眼。
  
  林云取来两件黄色的连体工作服让飞行员穿上,“这是从供电局借来的屏蔽服,是在高压线上从事带电作业的工人穿的,它用法拉第笼原理产生电屏蔽,对闪电也有一定防护作用。”
  
  一名飞行员接过防护服笑道:“如果它比毒刺导弹更可怕,穿了也没用。”
  
  林云没有开玩笑的心思,看着两架武直9升空,顺风飞行,互相靠近开始放电。
  
  从地面的望远镜中看去,两机开始慢慢拉大距离,电弧也在被拉长,它开始几乎是一条直线,随着距离的增大波动也越来越大。
  
  当两架直升机最后到达极限位置时,电弧仿佛是一条在空中狂舞的轻纱,好像马上就要挣脱两端的束缚凌空飞去。
  
  但对于这些对球闪一无所知的人类而言,即便做足了准备,意外还是很快发生了。
  
  无法控制的闪电击毁了尾部螺旋桨的控制线路,造成螺旋桨停转。
  
  而直升机的尾浆是用于平衡主螺旋桨产生的扭力矩,它一旦失去动力,直升机的机体自身就会朝主螺旋桨旋转的反方向转动。
  
  陈光面色惊恐地对着负责指挥的林云大喊:“让他们跳伞!让他们跳伞!”
  
  “再等等。”林云不为所动,甚至又往前走了几步。
  
  所幸在所有人揪心的目光下,两名飞行员平稳着陆,即便速度和激起的尘烟都过大了些。
  
  陈博士想到江星辰和林峰对他的嘱托,气急败坏地拉着林云来到角落里。
  
  “为什么不让他们跳伞,放弃直升机?”
  
  林云不说话,只是眼神淡漠地看着他,“你知道为什么,况且我的耳机收到这两个陆航飞行员的信息,是无碍。”
  
  是啊,和军方合作了几年的陈光当然知道。
  
  现在跳伞弃机,就意味着实验的大失败,项目必然会被搁浅;
  
  但由飞行员艰苦斡旋着着陆,尚且有、或者如林云所说的有很大希望平安无事,还可以收集数据继续前行。
  
  陈光强忍着胃里的翻江倒海,今天第二次对这个他暗恋的女军官怒吼:“如果让你来指挥进攻,路线上有你自己研究出的液态地雷,你会命令他们趟过去吗?”
  
  林云怪异地看了他一眼,没有一丝多余的情绪流露:“按照新的军事条例,女性军官不能单独担任前线指挥。”
  
  她像此前无数次一样,轻飘飘地绕开了规则,继续在她疯狂的科学伦理下探底。
  
  陈光看着林云的背景,心里有一种不好的预感疯狂涌现,不知会在何时爆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