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0章 辽东大捷
第530章 辽东大捷 (第1/2页)“开战不过半月,辽南与平壤等十一座城池尽数丢失。”
“吾虽心有准备,却从未想过城池丢失如此之快。”
“此外,平壤等处百姓为何没有迁往他处,而是留下助纣为虐?”
上京城龙泉殿内,大玄锡质问着庙堂上的群臣,高景明见状站出来解释道:
“陛下,平壤等处城池,本就是高句丽等处遗民在安东都护府西迁后投效而来,故此朝廷对其并未有太多管制。”
“此前兵马北撤时,他们闭门坚守,不曾想竟要投效大汉。”
渤海国内矛盾重重,其中靺鞨人与高句丽人的矛盾更是其中之最。
高句丽的遗民主动投效,这才导致安东都护府西迁后,辽东迅速归属渤海之手。
当年他们可以这么对渤海,如今自然可以这么对大汉。
大玄锡虽然也知道,但他就是生气,毕竟渤海给予这些高句丽遗民的资源可不少,如今都打了水漂。
“陛下,李居正筹谋得当,辽东二十余万百姓,除了数万逆民外,其余都迁往了长岭府。”
“如今李居正又依托盖牟、辽东、白岩、横山、新城等处山城扼守,便是汉军手段犀利,也难以快速攻破这些山城。”
高景明尽量将辽东局势描述的好些,可渤海的宗室们却忍不住嘲讽道:
“辽东都快丢失了,守住几座城又有何用?”
“李居正昔年入中原就学,恐怕早就心属中原了……”
“半月丢大半辽东,再让李居正总制辽东,恐怕不到半个月就丢失全境了吧?”
宗室们的话十分刺耳,令大玄锡无比烦躁。
大弘嗣看出了他的烦躁,顿时在心底暗骂宗室们煽风点火不看时候。
“陛下,臣以为李居正此举为扬长避短之举,且汉军来势汹汹,唯有如此才能阻挡汉军兵锋。”
大弘嗣主动开口,这令许多宗室大臣纷纷闭上了还在嘲讽的嘴,都猜到了自己刚才的举动惹到了大弘嗣。
见他们如此,大弘嗣心底更是无奈,心中暗骂愚蠢。
如今辽东局势糜烂,若是陛下依照这群宗室大臣的建议将李居正赶走,届时陛下必然要让宗室选出大臣代替李居正。
汉军来势汹汹,李居正这种名声在外的宿将尚且只能坚守,更何况这群全靠血脉关系攀上高位的宗室了。
眼下之局,哪怕打得再如何难看都不能动李居正,必须等到辽东从李居正手中全面丢失,届时宗室才能弹劾李居正,同时建议与大汉议和。
只要议和成功,宗室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不至于连半点功绩都混不上。
在他这么想的同时,大玄锡也经过深思熟虑,目光投向了一言不发的裴颋。
“裴卿亲自见过汉军兵锋,不知裴卿以为如何?”
在大玄锡的提醒下,群臣这才后知后觉反应过来。
如今所发生的一切,似乎都是裴颋早就提醒过的,只是他们不相信裴颋的话,这才导致汉军长驱直入。
面对群臣投来的目光,裴颋并没有在心底埋怨,而是直接开口道:
“以臣之见,汉军兵锋如此,唯有让出辽东,速速止战。”
裴颋开口,殿内一片哗然,但都没有指责裴颋,而是想看看他会怎么继续说下去。
哪怕是心有不甘的宗室大臣们,由于先前大弘嗣的表态,此刻也只能忍耐着闭上嘴巴。
“臣曾游历扶余、铁利、东平等府,也曾去过南京及椒山前线。”
“不论是契丹还是新罗,亦或是本朝的边兵,都不足以与汉军相提并论。”
“辽东与西域皆为大汉臂膀,自然不可丢失,而对朝廷来说,辽东作用虽大,却无法影响局势。”
“舍弃辽东固然可惜,但维持国本方为关键。”
“契丹、奚部及新罗若是得知朝廷势弱,且在大汉手中吃瘪,必然会调转兵锋来对付势衰的吾国。”
“吾国根基,远比辽东来得重要……”
裴颋这话有些避重就轻,毕竟辽东对于渤海国的疆域、经济和民生都十分重要。
哪怕辽东有逆民投降大汉,可剩下还有十余万各族百姓。
若是丢失辽东,且不提辽东这块土地上的百万亩耕地,单说十余万各族百姓涌入,必然会加重渤海核心区的矛盾。
群臣都知道这点,但他们也不得不承认裴颋说的很对。
反正辽东已经丢失大半,剩下的不是山城就是隘口,根本没有多少产出。
不若直接用此十余山城隘口来换取有利渤海的条件,起码能缓解眼下的矛盾。
若是继续与大汉争斗,新罗等国肯定会趁机分食渤海,且渤海国内的粟末、铁利、虞娄等部都会趁机爆发不满,以此来换取更多资源扶持。
资源不会凭空生长,诸部要资源,宗室和贵族们就得让出自己的资源,这是他们不愿意看到的。
反正辽东的土地主要掌握在高句丽遗民手中,丢失也就丢失了。
可若是丢失核心地区的主导权,这就有威胁国之根基的可能了。
如此想着,渤海国群臣纷纷看向大玄锡,先后表态。
“陛下,臣以为裴院监言之有理。”
“陛下,臣附议……”
近百大臣纷纷表态,剩下的五十余名大臣虽然没有表态,但也没有制止。
大玄锡见状,心中有怒气忍不住发道:“吾国以山城犀利为强,眼下只是丢失些许小城,汝等便如此惶恐,如何对得起吾国先王?”
在他看来,汉军确实来势汹汹,然而汉军占领的始终都是规模不大的小城,并未拿下任何一座山城。
此外,前线军报中的死伤也尚在可控范围内,如此便让出辽东,他心有不甘。
“陛下……”
“此事不容商议,吾自会静候边军捷报!”
大玄锡气恼起身,这令高景明、裴颋、大弘嗣等人脸色难看。
只是不等他们挽留,大玄锡便已经离开了龙泉殿,留下群臣面面相觑。
高景明见状,主动寻到了大弘嗣说道:“陛下只是受了气,休息几日便会明了局势。”
“眼下之局,断不可让辽东三万边军受创”
“若是边军受创,国内必然震动。”
纵使平日里二人不对付,可他们都清楚想要维持如今的权势,只有继续将渤海国维持下来。
因此面对高景明的这番言论,大弘嗣也微微颔首:“朝廷只十副家当,如今三副在辽。”
“辽可失而家当不可失,此事只能让李居正便宜行事。”
高景明也颔首认可了这种说法,而这还是二人争斗十余年,第一次达成统一意见。
在二人的表态下,不多时便有传事官员疾驰向南而去。
只是当传事官员不断南下,官道上北逃的百姓也越来越多,许多部落甚至也加入其中,显然是听到了南边的事情。
七日后,随着他走山道从辽东城东进入辽东城,此时辽东城外的战事已经持续了九日时间。
本就不大的城内哀嚎不断,许多屋舍倒塌,空气中弥漫着一股难闻的味道。
两刻钟后,传事官员被带上了辽东城的城墙,可以清晰的透过女墙看到城外的景象。
“轰隆隆!!”
“蹲下!蹲下!!”
原本布置有两里纵深的多重防御工事已经尽数化作废墟,只有护城河石桥对面的营寨及营寨左右壕沟还有兵卒坚守。
汉军的火炮在不断发作,传事官员被炮声与炮弹击中城墙的震动给吓得呆愣当场,好在旁边的将领拉了一把他,这才让他躲在了女墙背后。
炮击持续了几个呼吸,待到炮声停下后,将领才将他带往了那残破的城门楼而他也见到了坚守辽东城的李居正。
除了李居正,楼内还有十余名灰头土脸的将领。
原本的他们应该意气风发,但此刻却纷纷低着头,神态颓靡。
哪怕便是李居正这种军中名宿,此刻也满脸疲态,看上去老了十岁不止。
面对老了十岁不止的李居正,传事官员将圣旨呈出,李居正也勉强提起精神,神色疲惫的看着。
待到他将圣旨看完,传事官员这才率先开口说道:
“左相与右相有吩咐,陛下只十副家当,辽东便占三副,万不可有失。”
“若事不可为,可退往长岭府,依托山城坚守,等待朝廷与大汉议和。”
传事官员的话音落下后,城门楼内的将领们纷纷松了口气,目光投向李居正。
李居正面对两份截然不同的命令,此刻只觉得心中万分疲惫,想着此役结束后便回家颐养天年,不再参与庙堂争斗之事。
他看出了圣旨中陛下对他的期望,那就是挫败汉军兵锋,并保证三军死伤不大。
以辽东城的情况,若是面对的是同样装备的军队,李居正自然可以做到这点。
可问题在于,城外汉军所用的手段,根本就不属于常理。
汉军的火炮在开战第三天便将拒马、羊马墙尽数摧毁,使得渤海军第一重营寨遭受攻击。
开战不到十日,李居正麾下的渤海军还没有和汉军短兵交击,便已经死伤两千余人,接近辽东城内兵马的一成。
如今有了高景明和大弘嗣的吩咐,他自然可以从容舍弃辽东,撤往白岩山城和磨米山城。
只是他如果真的那么做,事后高景明和大弘嗣是否真的会力保自己?
想到此处,高景明便知道,听从大玄锡的旨意才是他唯一的出路。
至少大玄锡是渤海国的王,自己即便听令受挫,也不过罢官夺职罢了。
可若是擅自听从高景明和大弘嗣的话后撤,被按上个结党营私,畏战后撤的名头,那罪过就大了。
更何况他如今已经筹划好了城外短兵交战之策,只需要等汉军上钩,便能轻松得到斩获。
有了斩获后,他也能挽回不少面子,哪怕得罪了高景明和大弘嗣,他也能在大玄锡的庇护下安享晚年。
思绪理清后,李居正双手呈出圣旨,面对传事官员说道:
“还请回禀两位相公,某虽有意后撤,然旨意难为,只能继续坚守。”
“这……”传事官员刚刚才见识过汉军火炮的厉害,此刻都觉得双腿发软。
眼下见到李居正竟然得令还不撤退,顿时用看疯子的眼神看着他。
李居正倒是不受影响,只是看向将领们道:“安置这位同僚休息去吧。”
“是!”将领们叹了口气,却也明白李居正这么做的原因。
在李居正的注视下,他们将此人送离了城门楼,而李居正则是起身走出城门楼,望着狼藉的战场暗自思索。
片刻后,他才缓缓开口道:“传令,诸部继续坚守,等待短兵交击之刻!”
“是……”
左右众将纷纷应下,李居正随后才返回了城门楼内继续休息。
在他等待同时,城西外的汉军营盘牙帐内,耿明也在听着宋文通的汇报而盘算战场。
他并不在意李居正有什么奇招,因为汉军有足够的实力碾压过去。
对此,宋文通在汇报过后主动作揖道:“招讨使,末将以为李居正所等的,无非就是与我军短兵交击的机会。”
“他既然想要这个机会,我等何不给他这个机会?”
“陛下所授之操典,可还未曾在战场上展露过神威……”
宋文通缓缓放慢语调,耿明听后不由意动,旁边的王重荣闻言也连忙作揖:“末将愿率前军试探敌军兵锋!”
“直娘贼!”宋文通看着王重荣抢功的举动,心头不由暗骂。
好在耿明是非分明,目光看向宋文通道:“此事既然是宋都尉提出,便由宋都尉率前军试探兵锋。”
话音落下,他又看向了王重荣:“王都督可率军中余下骑兵为宋都尉掠阵,以防敌军骑兵侧击我军。”
“末将领命!”王重荣虽然有些惋惜没能得到主动,但能得到从功倒也不错了。
“去吧!”耿明取出鱼符,一分为二后交给二人。
二人接下鱼符,随后便走出牙帐开始调动兵马准备进攻。
汉军的变化被城门楼上的塘兵看在眼底,刚刚休息没多久的李居正得知此事,连忙走出城门楼,目光看向了正在调动的汉军。
但见汉军的火炮阵地开始拔营,紧接着由民夫开始推动火炮,不断前移阵地。
与此同时,火炮阵地两侧开始有汉军列阵,以李居正所见,左右规模各在四五千人左右。
“汉军准备强攻营垒了,传令营垒三军,听从号令出击!”
“是!”
李居正吩咐身旁副将,见对方领令而去后,这才激动攥紧了拳头。
“苦熬九日,终于等到这个机会了!”
在他军令传达下,快马不断在渤海军阵地上穿梭,原本士气低落的渤海军将士们开始握紧手中兵器,等待耳边传来号令声。
“前军前进二百步,闻哨而止,闻金而退!”
“咚…咚…咚……”
鼓车上,宋文通不断指挥,由三千名炮兵和五千民夫辅兵组成的火炮阵地开始前移,左右两侧的八千前军步卒也掩护着炮兵与辅兵前进。
前军步卒左右各自有千余骑兵掠阵,如此规模的进攻,令渤海军的将士压力骤涨。
擂鼓声下,汉军将士以刀牌、长枪的战锋队在前,手持火绳枪的跳荡手居中,驻队督战兵持陌刀在后,不断前进。
宋文通站在缓慢移动的鼓车上,他可以看到军中那四千火绳枪手严阵以待的模样。
尽管已经在青州操训了大半年,可今日才是真正的战场。
近两万人的正辅兵队伍列阵压来,那种压迫感令蹲守在破烂羊马墙背后的渤海军将士冷汗直冒。
双方距离开始不断拉近,从二里到一里,从四百步到二百步,李居正身后的将领纷纷按耐不住。
“大将军,用弩炮和投石机吧!”
“对啊大将军!”
众将纷纷提议,可李居正并未准许,因为他们手中弩炮和投石机,早就在汉军的炮击下被摧毁了七八。
动用这些军械根本杀不死多少汉军,他更宁愿用城外两万人结阵与汉军在营寨内厮杀。
这么想着,李居正举起令旗道:“结阵!”
令旗举起,旗兵与骑兵很快将军令传遍阵地,隐藏在废墟和营盘内的渤海军开始走出营盘,在营盘外开始按照预演的战术结阵。
李居正在辽东城外操演三个月,为的就是在短兵交击上击败汉军。
汉军的火炮确实犀利,但李居正不相信两军纠缠时,汉军还能不顾伤亡的炮击他们。
两万人列阵的速度不慢,李居正已经派出三千兵马接管白岩山城,又在营寨和城内布置了五千兵马来接应两万大军,以免大军遭受重创。
在他的注视下,汉军的火炮停在了二百步外,而推动火炮的辅兵们,此刻纷纷带上工具开始走上前线,举着盾牌将羊马墙的废墟清理并推入那些堑壕中,为汉军修葺出一条可以直接攻打辽东城的道路。
这些辅兵大多只穿着胸甲,手里也只是长枪和刀牌之类的兵器。
李居正见状,没有放弃这个打压对方士气的机会,挥舞令旗指挥着刚刚成型的两万军阵,以前军前进百步,弓箭干扰汉军辅兵。
“哔哔——”
哨声作响,渤海军的五千前军开始上前,在与汉军辅兵相隔百步的距离张弓搭箭。
“辅兵向左右移动,火炮准备,用子母弹!”
宋文通有条不紊的下令,旁边令旗兵连忙挥舞旗语,鼓车旁的传令骑兵也连忙策马赶往炮兵阵地,下令炮兵用子母弹进攻。
汉军的子母弹,其核心特点是通过母弹外壳包裹多个子弹,在发射后实现范围杀伤或二次引爆,类似现代榴霰弹或集束弹药的雏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