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归义非唐 > 第527章 洪武六年

第527章 洪武六年

第527章 洪武六年 (第1/2页)

“铛…铛…铛……”
  
  洪武三年冬月初二,司空、检校同平章事、辅国大将军、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敦煌郡王张议潮薨,年七十七。
  
  刘继隆令三省六部于乾元殿设追封之典,追谥张议潮为凉王,谥忠武,配享太庙,辍朝三日。
  
  其长子张淮铨降等袭凉国公爵,其余诸子赐授银青光禄大夫。
  
  随着朝廷的追封之典结束,张议潮薨逝的消息也不胫而走。
  
  对于除河西外诸道的百姓来说,他们鲜少有人知道张议潮为什么会能得到如此高规格的追封。
  
  不过对于河西的百姓来说,张议潮的逝去,仿佛预示着诸多河西籍贯武将的落幕。
  
  “臣安西大都护、交河郡王张淮深,参见陛下……”
  
  冬月十五,随着张议潮的丧葬结束,张淮深也在翌日寻到了刘继隆。
  
  贞观殿内,刘继隆将手中奏表放下,显然没有休息好,眼底满是血丝。
  
  他看向殿上作揖的张淮深,深吸口气叹道:“要走了吗?”
  
  “如今寒冬,不如等到开春再走……”
  
  他想留下张淮深,但张淮深却摇了摇头:“臣暂离西域尚可,但若是离的太久,恐怕西域不会安定。”
  
  “若是陛下舍不得臣,臣可日后每三年回京述职。”
  
  “罢了……”听到张淮深都这么说,刘继隆也不好留下他,更不希望他来往太过频繁,以免伤了身体。
  
  “去吧,朕答应的事情都会实现,棉花的种子和五十万贯的军饷已经备好,等汝到了凉州,郑处自然会准备好的。”
  
  “太子尚年幼,还需要从军、为吏四载方能摸清那些门门绕绕。”
  
  “不必让他回来,在北庭先熬过这四年再说。”
  
  张淮深闻言,顿时弓腰作揖:“谢陛下隆恩,臣谨退……”
  
  在刘继隆注视下,他缓缓退出了贞观殿。
  
  瞧着他身影消失在殿门,刘继隆闭上眼睛,长叹了口气。
  
  翌日,张淮深在数百精骑护卫下返回安西,刘继隆并未送他,因为他始终觉得二人还有再见之时。
  
  只是在他走后,刘继隆便鲜少再出洛阳城,只是专心在宫城之中处理奏表。
  
  一个多月很快过去,随着洪武四年到来,刘继隆也在正旦新春的大朝会上,宣布了组建内阁之事。
  
  内阁设乾元、贞观、宣政、紫宸、文思、武成七位殿极大学士,职官品秩正五品上,不设书吏等具体办事人员,以保证办事的机密。
  
  内阁主要为皇帝汇集整理奏疏,按照事情轻重缓急给予意见,并负责内制敕令及诏书。
  
  内阁大学士入选标准必须有军队基层从军经验,以及地方衙门的基层治理经验。
  
  内阁的设置,代表大汉由单轨制变成内阁、三省六部及五军都督府的三轨制,政治上则是以内阁、三省六部的双轨制。
  
  三省依旧维持“中书出令、门下审核、尚书执行的”法定程序,内阁仅作为“皇帝秘书处”嵌入。
  
  日常的政务处理,依旧是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皇帝的传统流程。
  
  诸如军国机密则是由内阁直呈皇帝并票拟给出建议,最后转中书门下省补办程序。
  
  首批内阁大学士以敬翔、张瑛、谢瞳、尚仲甫、郑公权、段巍、郭恕等七人为主。
  
  七人中除谢瞳外,其余六人都是关西或陇右出身的学子,基本都有过在地方为官,亦或者从军的经验。
  
  随着内阁建立,庙堂上的格局再次发生变化,虽然内阁并未分走三省太多权力,但也确实让人看出了皇帝改制的想法。
  
  洪武四年七月,宰相刘瞻以其年迈为由致仕,刘继隆特赐其宅邸,赏钱三千贯,并命北衙六军护卫刘瞻返回家乡。
  
  刘瞻去相后,刘继隆将河东的崔恕拔擢为相,以同平章事入南衙。
  
  八月初五,国师悟真奏表朝廷,言其已经率部抵达金城,没卢丹增接受册封为吐蕃王,并在其治下五十六城修建五十六座寺庙,以此表示礼佛之心。
  
  刘继隆得知后,旋即令陇右道及剑南道有司扩修驿道,并设立驿站通往多康治下五十六座城池。
  
  因担心有司民夫不足,故此敕令没卢丹增发其治下百姓迁往修葺驿道,令有司每日发粮三升与当地百姓为工钱。
  
  得知有粮食发出,没卢丹增倒也没有那么多顾虑,他还需要刘继隆扶持他统一吐蕃,因此便发差役十万,协助朝廷扩修驿道。
  
  眼见清理天下僧道的前置条件完成,刘继隆于九月初二宣布废除天下僧道手中度牒,并将新的度牒科考制度与传法僧官制度宣告天下。
  
  相比较对付世家豪强,整治天下僧道根本用不了多大力气。
  
  刘继隆将天下僧道科考的日子定在了每年的佛诞节和玄元节,同时下令清理天下寺庙的耕地,将耕地回收有司衙门,依照遗留僧道发出相应口粮。
  
  若三年内未曾获得度牒,则勒令其还俗。
  
  敕令发出后,天下二十余万众僧道哀怨,亦或者苦读佛经,亦或者提前还俗,还有甚者则是准备去吐蕃闯荡。
  
  纵使有僧道与其信徒不满朝廷作为,却也不敢直接反对朝廷,只能在背后悄悄抱怨。
  
  如此情况下,朝廷将天下诸寺的耕地尽数收归,近六百余万亩僧道耕地的数量令人瞠目结舌。
  
  这么多耕地,便是雇佣佃户都需要最少六十万佃户才能耕种,可以说是三名佃户供养一名僧道。
  
  对于收回朝廷的这些耕地,刘继隆将其直接分给了耕种的佃户,并令有司及都察院巡察,若遇僧人威胁佃户勒还土地之事,即将僧人发配边塞,以屯户身份开荒。
  
  随着有司按照朝廷敕令作为,很快便有不少僧人被发配边塞,其余僧众见状只能紧闭山门,更加刻苦研读佛经,准备在来年佛诞节中通过科考,取得度牒。
  
  在他们的刻苦研读下,洪武五年如期而至,距离较远的僧众开始提前前往诸道治所准备科考。
  
  当他们抵达各道治所并被祠部官员安排入住后,佛考也准时在佛诞节这日开考。
  
  令所有僧众始料未及的是,佛考中的内容明显比唐代佛考的内容更为繁杂,除了主要的佛经外,更是还有冷门的《阴持入经》、《安般守意经》、《光赞般若经》等佛经。
  
  在见到这些佛经内容时,不少僧人便已经泄了气。
  
  科考结束后,许多僧众根本没有等揭榜就直接离开了道治,而当揭榜后,不少僧众更是心如死灰。
  
  每道上榜者不过二百余人,可参考者却足足有上万人。
  
  一时间,僧众气恼,甚至有冲击衙门之举,但很快都被举着大棒的州兵追上,三棍便将他们打回了高僧形象。
  
  带头冲击衙门的僧人被判流配边塞还俗,而其余僧众则是被驱离。
  
  随着佛道会考结束,具体的情况也被送到了洛阳。
  
  “五千二百余人通过,稍多了些,倒是没想到还有这么多能将佛法精通的高僧真人。”
  
  七月洛阳紫薇城贞观殿内,身着常袍的刘继隆拿着这本由祠部送来的奏表,十分满意的点了点头。
  
  近三十万佛道,第一年只通过五千二百余人,这在旁人看来已经十分苛刻了,但刘继隆却觉得刚好。
  
  殿内的李商隐、崔恕、萧溝三人面面相觑,只觉得自家陛下是真的准备将僧道控制在几万人。
  
  “陛下,如今两畿八仓四库皆已蓄满钱粮,然秋税尚有三个月便要征收运抵,臣以为可再修四仓二库。”
  
  李商隐缓缓开口,而他所说的这些,代表了两畿存储的钱粮已经不是个小数目。
  
  “准!”刘继隆不假思索答应下来,同时询问道:“八仓四库所积蓄钱粮几何?”
  
  “粮一千六百余万石,钱帛锦缎及金银奇珍折色不少于一千五百万贯。”
  
  李商隐恭敬回答,同时补充道:“天下有司仓库及常平仓共积蓄二千二百万石,四百余万贯。”
  
  开国五年,两畿的仓库都存不下钱粮了,而地方有司存储钱粮更是不少。
  
  这些钱粮,自然是需要用到实处的,不然便只是取之于民,而无法用之于民。
  
  不过如此多粮食,起运并不方便,而天下铜钱虽多,但比起人口来说还是太少。
  
  朝廷眼下最应该做的,是推动白银货币化,随后便能派出舰队让日本继续保持恭顺和臣服。
  
  日本眼下应该是在平安时代,人口在五六百万左右,与汉军相比兵器落后。
  
  如果要出兵攻打,最好的路线就是拿下辽东和新罗,走对马海峡登陆九州岛后北上北岛。
  
  其次可以选择明代郑和下东洋中走浙江直接渡海前往日本本岛,但这条路线对于补给难度有些大。
  
  如果中途发生海难,以日本的农业根本无法维持汉军作战。
  
  因此出兵推翻日本统治,这对于大汉来说成本太高,且难以持续,最后的结果很有可能人钱两空。
  
  倒是完全可以类似西域的驻兵方式将石见、佐渡等未开发的金银矿占据,以分红的方式分给日本王室,联合日本王室来掣肘地方上的贵族势力。
  
  这么做的话,驻兵就不需要太多,只需要保护好银矿和京都就足够。
  
  只要驻兵几千,再雇佣矿山附近的日本百姓为矿工,利用黑火药和灰吹法来冶炼,仅凭石见、生野两处银矿,每年就能向中原输入超过二百万两白银。
  
  只需要十几年时间,便能将白银推动为货币。
  
  想到此处,刘继隆目光看向站在金台上的敬翔、谢瞳等七人:“东海海军如今操训如何了?”
  
  敬翔等人闻言,目光纷纷看向谢瞳,因为他主要负责整理军务机要。
  
  谢瞳站出来对刘继隆作揖:“回禀陛下,海军练兵两万,如今有三千料福船十艘,两千料海船二十艘,福船四十艘,一千料海船六十艘和福船八十艘,计二百一十艘。”
  
  “自开春以来,东海海军便在渤海的大谢戍与乌湖戍等岛屿修建石堡与仓库,常巡视辽东沿海,渤海为此还三次奏表朝廷,询问朝廷为何如此。”
  
  大汉如今有两支主要海军,分别是岭南道的南海海军及东海的东海海军,人数计三万人。
  
  东海海军的战船自然没有郑和所率的宝船大,但论起规模却不小。
  
  以十七世纪西洋海船为模版而修建的大汉海船,性能并不比十七世纪的西洋海船差,更别提大福船了。
  
  从东海海军操训以来,远洋操训倒是还没有几次,眼下倒是可以训练这些海军,先探索了南洋,再分批前去搜寻美洲的作物。
  
  不过在此之前,需要先收复辽东,形成掎角之势来对付北边的奚人和契丹人。
  
  想到此处,刘继隆便开口道:“河南、淮南各起漕粮五十万石,速输青州。”
  
  “发关内、京畿、陇右、河东诸道,各遣两军与河南都司兵马一同赴青州演武。”
  
  “兵发之后,诸道即募新卒,补其缺额。”
  
  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先把粮食调到青州,然后从诸道调遣两万兵马前往青州,与河南都司合计三万兵马于青州演武。
  
  按理来说这些都是老卒,没有必要磨合演武,不过既然皇帝如此吩咐,李商隐等人只能纷纷作揖应下。
  
  “臣谨记敕令……”
  
  内阁三省的官员纷纷回应,刘继隆见状看向谢瞳:“军器监火绳枪进展如何,与三位相公说说吧。”
  
  距离刘继隆指点陈济通改进火绳枪已经过去两年时间,两年时间里,火绳枪早已解决了枪管与药室的气密问题。
  
  随着冶金技艺进步,火绳枪的重量也控制到了十二斤左右,虽然对于兵卒来说依旧沉重,但这已经是工匠们集思广益,将技术改良到最好的状态了。
  
  得到刘继隆首肯,谢瞳也站出来与李商隐等人介绍道:
  
  “军器监所制火绳枪,枪长三尺五寸,重十二斤,耗钱两贯。”
  
  “此物与火炮填充手段相差不大,八十步可伤人,四十步(约60米)可破甲。”
  
  “以工匠操训所见,每刻钟分为十五分钟,熟练的火绳枪手每分钟可打出一枚弹丸。”
  
  “一名熟练的工匠,一个月可制出一支火枪,如今朝廷已经在两畿军器监制作火绳枪三月有余,两畿存有三千支。”
  
  随着谢瞳将破甲距离道出,李商隐等人很快便察觉到了此物的重要性。
  
  在此之前,汉军破甲敌军只能用火炮、投石车或抵近面射,最后才是阵脚兵肉搏交战。
  
  抵近面射的距离在十步以内,而如今的火绳枪却能在四十步破甲。
  
  看似区别不大,但如果数千火绳枪兵列阵破甲,恐怕一轮排射就能打崩对方的阵脚兵。
  
  想到此处,李商隐总算知道自家陛下只调三万兵马就准备收复辽东了。
  
  渤海兵马不过十万,三万汉军收复辽东完全足够,更别提后续还有两万海军了。
  
  眼见他们神色动容,刘继隆便继续说道:“若能说服渤海国将辽东还归朝廷为最好,若事不可为,动兵便为下策。”
  
  虽然这么说,可刘继隆清楚,战场上拿不到的,谈判桌就更拿不到了。
  
  只有以战促和,让渤海见识到汉军与唐军的区别,一战把他们打疼才行。
  
  “陛下圣明……”
  
  眼见刘继隆并没有大动干戈的打算,李商隐松了口气,与左右的崔恕、萧溝高唱圣明。
  
  在他们话音落下后,刘继隆随即开口道:“敕令两畿军器监传火绳枪造法于诸道军器司。”
  
  “自洪武六年五月起,额定每司每年制扎甲五千,军器各万,火绳枪三千支,火炮五十门,火药五万斤,炮弹千枚,弹丸万斤……”
  
  “臣谨遵圣旨。”
  
  李商隐等人倒是没有什么意见,各道军器司每年本就额定生产军械作为储备,如今只是增加了火绳枪和火炮及火药炮弹罢了。
  
  虽说这么做会导致军器监增加数十万贯的度支,但总比需要打仗时没有库存要好。
  
  “退下吧。”
  
  刘继隆示意李商隐等人退下,在其退下后,便目光看向了敬翔等内阁大学士,与他们继续商讨起了机要政务。
  
  只是在他们商议时,随着李商隐等人返回南衙,无数旨意开始分别发往有司诸道。
  
  是日便有不少人了解到了旨意的内容,而原本闲了几年的武官们也从调粮和调兵前往青州的旨意中,嗅到了立功的味道。
  
  不过令他们更为好奇的,还是旨意中的火绳枪是个什么东西。
  
  好在他们对火绳枪的好奇并未持续太久,随着刘继隆将两畿军器监库存的火绳枪装备两畿驻队将士,这些武官们也见识到了火绳枪的威力。
  
  除去火绳枪装备,刘继隆还令人根据他口述编撰了《火器操典》,主要讲的就是三段射击和线列战术,以及火枪兵与跳荡、阵脚兵的配合。
  
  《火器操典》雕版印刷后,很快便印刷并发给了五军都督府,由五军都督府发给军中旅帅及以上的将领。
  
  由于大汉各道距离相隔甚远,因此诸如黔中、岭南、安西、北庭等遥远的军器司直到岁末才接到了朝廷派来的工匠。
  
  等工匠传播技艺,诸道有司工匠能熟练制作出火绳枪时,已经是来年的三月了。
  
  “砰!!”
  
  三月初五,当硝烟在高昌军器司的校场上升起,安西所产的第一支火绳枪试射成功。
  
  校场上的兵卒连忙跑到了披上一层扎甲的靶子上,将靶子抱着跑到了张淮深的面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