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二十三章 交流想法
第九百二十三章 交流想法 (第1/2页)可竹丝在她手里却格外不听话,要么挑错了经线,要么压错了纬线,还不小心被竹丝边缘划破了手指,渗出一点血珠。
“看着简单,做起来也太难了!”林梦柔笑着摇摇头,眼神里却满是执着,“周师傅,您再教我一次,我一定学会。”
周师傅耐心地手把手教她,纠正她的手势和力道。
在周师傅的指导下,林梦柔慢慢找到了感觉,虽然编出来的花纹还有些歪歪扭扭,但已经能看出雏形了。
“太有成就感了!”她举起自己编的小挂件,兴奋地说,“这种亲手创作的感觉,是电脑设计给不了的。我现在终于明白,为什么竹编产品能让人觉得有温度了。”
第二天,他们去了沈师傅的缂丝坊。沈师傅特意准备了一台小型缂丝织机,现场演示了“通经断纬”的核心技法。
他手指拈起一根彩色丝线,穿过梭子,然后将梭子快速穿梭在经线之间。
随着梭子的移动,一幅兰草纹的图案逐渐在素色的面料上显现出来,线条流畅,色彩过渡自然,像极了水墨画。
“缂丝最讲究‘通经断纬’,经线是固定的,纬线根据图案的颜色不断更换,这样才能织出色彩丰富、层次分明的图案。”
沈师傅一边织,一边讲解,“比如这兰草的叶子,要从深绿到浅绿渐变,就得换三种不同深浅的丝线,每换一种丝线,就要重新起头、收尾,不能有一点破绽。”
陈阳凑得很近,仔细观察着沈师傅换线、穿梭的每一个细节,还用相机拍下了不同针法的特写。
“这种针法太精妙了!”他感慨道,“兰草的叶脉用细丝线,边缘用略粗一点的丝线,这样就能呈现出立体感。我之前设计图案,只考虑了视觉效果,没有考虑工艺的可行性,现在看来,好的设计必须和工艺紧密结合。”
接下来的几天,他们还拜访了做榫卯结构的老木匠张师傅、做油纸伞的刘师傅、做蓝印花布的吴匠人。
每到一处,他们都认真听手艺人讲解技艺要点,仔细观察制作过程,有的设计师还亲手尝试操作,感受传统工艺的复杂与精妙。
在拜访做榫卯结构的张师傅时,张师傅用几块简单的木材,现场演示了“燕尾榫”的拼接过程。
他没有用一颗钉子、一滴胶水,只是将两块木材的榫头对准、用力一敲,就牢牢地拼接在了一起,无论怎么晃动都纹丝不动。
“榫卯结构的精髓在于‘以木克木’,利用木材的纹理和力学原理,让结构本身变得牢固耐用。”
张师傅说,“好的榫卯结构,能历经百年而不松动,这是现代工艺比不了的。”
赵磊拿着尺子,仔细测量着榫头和榫眼的尺寸,认真记录在笔记本上。
“这种结构太神奇了,如果能把榫卯结构运用到家具设计中,既环保又耐用,肯定能受到消费者喜欢。”
“不过榫卯结构对尺寸的要求太精准了,差一丝一毫都拼不上,批量生产的时候,如何保证尺寸的一致性,是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