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0、左右朝中大事
830、左右朝中大事 (第1/2页)天下大势、权力制衡、政治需求,太后好恶,一切的一切李渠都都考虑清楚了。
他给顾道画了个圈。
如果在他画的这个圈子里,顾道选择跟他合作,才是利益最大化。
前提是顾道愿意在这个圈里。
可惜顾道心里有自己的圈,远比李渠画的圈要大得多,假装思考了一会儿。
“为了大乾一统天下,将相必须和,不知道我能为李大人做些什么?”
顾道说道。
李渠把茶杯放在桌子上,不过动静有点大。
他知道顾道是答应了。
“下官科场得意,一直不曾外放为官,按照大乾的规矩,宰相起于州县,将军发于卒伍。”
“请顾公支持我做江南镇守使,两三年之后我回朝接任辅臣。”
既然顾道答应了合作,李渠也不再隐瞒。
“江南镇守使是陆端,我答应让他坐满三年,李尚书要去,那刑部尚书给陆端。”
顾道毫不掩饰,江南镇守使,谁能做他说了算。
同时也提出自己的条件。
李渠犹豫了,这件事不好处置,他手下也有门生故吏,按理说他走了应该留给自己人。
看李渠犹豫,顾道又加了一道筹码。
“禁军三个副将倒卖军资,勾结五斗米道刺客,他郑克宁难逃牵连。”
“这件事我可以牵连到他身上,到时候李大人可以上书为他开脱。”
李渠眼前一亮。
江南镇守使其实跟辽东镇守使有区别,辽东镇守使顾道,是军政一把抓。
跟独立王国区别不大。
而江南镇守使陆端,跟郑克宁是合作关系,甚至因为是战区,郑克宁的权更大。
顾道这样一番操作,不但郑克宁要欠自己一个人情,加上身上的污点。
必然在江南镇守方面,矮自己一头。
何况自己是不是陆端那个毛头小子,而是三朝元老,朝中重臣。
加上顾道的影响力呼应,他郑克宁就只能完全听自己的,那就是真正的大权在握了。
“李大人到了江南,多跟我那个干儿子顾磊联络,互为犄角,互相通商,政绩只能蒸蒸日上。”
顾道又说道。
“好,顾公深谋远虑,下官佩服。”
“不过下官也有一些想法,请顾公考虑一二。”
李渠说道。
“刑部尚书还是留给我的门生,陆端可为礼部尚书,而工部尚书,在下认为萧由合适。”
卧槽!
顾道心想,不愧是老狐狸,慷他人之慨这一招,比我玩得还溜。
京城谁不知道,萧由是顾道的人,顾道家里有什么大工程,基本上都出自他手里。
都快成顾道家的包工头了。
虽然工部尚书在六部里面话语权最低,但是那也是尚书,位极人臣啊。
“好,李尚书思虑周全,如能如此那就最好了。”
顾道痛快地答应了。
不过这么大的事情,不是一句话就能搞定,需要慢慢的铺垫,寻找机会。
关中秋收结束。
皇帝因为岁数小,没有出巡,只是派了兵部侍郎、次辅谢安代替皇帝出巡。
秋收结束之后,老百姓并没有闲下来。
反而是涌进了各种工坊,缴纳了秋税之后,就一头扎进了工坊做工。
现在整个关中遍地工坊。
当年为了发挥关中潜力,按照顾道的建议,朝廷把铁甲和一些简单的军工,转移到了民间。
经过几年发展,不但形成了固定模式,培养了大批的手艺人。
甚至形成村落扎堆的现象。
比这个村子,全村都是制作扎甲的,家家户户男的钻孔,女的编制。
另外一个村子,可能全都是做针线的。
军中的鞋子,衣服,这些订单兵部都是给他们。
转过弯一个村子,就发现全村都是做弩箭的,一样是来料加工。
全镇烧砖的,全村织布的,全村做木匠,甚至还有全村去京城做豆腐的。
农忙的时候种地,不忙的时候务工,这两年观众的徭役基本上就没征发过。
因为朝廷算过账,把关中的老百姓去做徭役,不但赔钱还耽误事。
这天下就跟填不满的需求,关中产出多少东西,都能被商贾转运出去。
所以不如让他们交钱代替徭役。
谢安出巡刚回来,平安县的知县就上了一份奏折,请求扩建京城,产业转移。
简单一句话,京城太拥挤了。
闹刺客那天被顾道训斥,平安县知县,就开始研究京城的交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